环颈鸻
编号 | 315 |
中文名 | 环颈鸻 |
英文名 | Kentish Plover |
拉丁名 | Charadrius alexandrin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鸻形目 |
科 | 鸻科 |
体长
15~17cm
生境
喜在多种水域环境活动,常见于沿海海岸、河口、沙洲、内陆河流、湖泊、沼泽地、盐田等环境。
鸣声
有时发出响亮而具金属音的“weiweiwei”声。
识别
小型而喙短的鸻。与金眶鸻的区别在于跗跖黑色、飞行时可见白色翼斑、尾羽外侧更白。体羽更偏沙黄色。雄鸟繁殖羽头顶沙黄色,胸侧具黑斑,雌鸟具褐色斑。与金眶鸻和剑鸻的区别在于无深色头顶前端纹、白色眉纹更宽。
分布
美国、非洲和古北界南部,冬季南迁。在中国较常见,指名亚种繁殖于西北和华北,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国内除青藏高原外,广泛分布于各地的多种水域环境。部分留鸟种群见于东南地区,繁殖于东北、西北、华北的个体通常越冬于南方地区。
习性
单独或集小群觅食,常与其他涉禽混群于海滩或近海岸多沙草地,亦于沿海河流和沼泽地活动。
迁徙
部分迁徙环颈鸻的原名种主要在40°N以北迁徙,南部分散和定居;冬季分布在欧亚大陆南部、赤道以北的非洲(大多数鸟类出现在海岸)到印度尼西亚。欧洲西部的繁殖鸟类主要在西南欧洲越冬;西非越冬鸟的来源尚不清楚。在幼鸟离巢后的6月底开始离散,并且南迁在9月达到高峰;9月经过摩洛哥,在10月经过巴库·达尔坚(毛里塔尼亚),9月经过东地中海。北非西北部的繁殖地于3月至4月或5月重新占据,吉尔吉斯斯坦最北部的繁殖地从5月开始。有报道称种群在菲律宾和北婆罗洲越冬。有部分亚种进行迁徙,一些鸟类在墨西哥的西部和东部海岸以及巴拿马以南的地区越冬;内陆的繁殖鸟类迁移到海岸。亚种和 都是定居性的。(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年)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