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保护区名称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域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面积(公顷) 373391.0
坐标 北纬36°00′~37°24′,东经95°58~′97°52′
海拔
主要保护对象 以梭梭为主的荒漠植被类型
类型 荒漠生态
级别 国家级
始建时间 20000523
主管部门 林业

地区描述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德令哈市西南部,西至大柴旦全集河,北与青藏铁路相连,南与东西走向的额木尼克山为界。地理位置为北纬36°00′~37°24′,东经95°58~′97°52′。保护区东西长114公里,南北宽54公里,保护区面积3105平方公里。2000年5月始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7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为梭梭林。

地形地貌特征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貌类型多样,有流水地貌,干燥剥蚀山地貌,湖积地貌,风成地貌等。风成地貌主要分为风蚀和风积地貌,在保护区西南靠近阿木尼克山一带有垄岗状,鼻状、覆舟状、泉状和锥状等类型的残丘,形成千姿百态,甚为状观的风蚀“雅丹地貌”,另外,保护区内还广泛分布有白刺和柽柳沙包及新月型沙丘,格状沙丘和流动沙丘等。

重要鸟类

二级保护动物灰鹤

重要植被

保护区内主要保护树种为梭梭,梭梭荒漠面积约1458平方公里,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7%。梭梭灌木林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分为戈壁梭梭,沙地梭梭、壤土梭梭三种类型。保护区内药用植物有:枸杞、麻黄、黄芪、茵陈、白刺、锁阳、水麦冬、马泡、肉丛蓉等。主要灌木树种有:梭梭、柴达木沙拐枣、青海沙拐枣、西伯利亚滨藜、盐爪(细枝盐、尖叶盐爪)、盐生草、膜果麻黄、盐角草、刺沙蓬、唐古特白刺、齿叶白刺、俄罗斯白刺、驼绒藜、红砂、五柱枇杷、多枝柽柳、盐地柽柳、翠枝柽柳、黑果枸杞、中宁枸杞(柴达木枸杞)等形成天然的沙生植物园。

生态特征

研究表明,梭梭林具有降低风速、阻截流沙、提高空气湿度等作用,生态价值极高。柴达木盆地以干旱荒漠化地貌居多,而梭梭是为数不多的荒漠植被群落的生力军,主要分布在德令哈、乌兰、都兰,由3大块相对独立的区域组成。梭梭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聚集地共同构成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生态屏障。保护区除梭梭、柽柳、沙拐枣,麻黄、白刺和盐爪外,尚有15科41属65种沙生植物,这些野生植物大多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选择而保留下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特殊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自然保护及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这些植物不仅对青海西部地区防风固沙,改变荒漠面貌和保护绿洲生态环境,引种驯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而且在植物学、分类学、生态学等方面的学术研究,也有很重要的科研价值。

采取的保护措施

保护区管理人员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宣传、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方针、政策、法规。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提高了全社会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农牧民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意识和科技水平。采取广播、电视、标语、网络等形式,以管护站为中心窗口,深入乡村牧区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海西州沙区植被保护条例》等林业法律法规,发放宣传材料和图片。举办知识讲座,召集广大牧民群众着重讲解保护区的基本情况、保护对象、珍稀的野生动物资源,了解其梭梭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梭梭对防风固沙,土地荒漠化,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管理机构

青海柴达木梭梭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参考文献

(1) https://sthjt.qinghai.gov.cn/zwgk/xxgkml/stbh_305/zrbhdjg_309/201307/t20130702_66647.html (2)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D%92%E6%B5%B7%E6%9F%B4%E8%BE%BE%E6%9C%A8%E6%A2%AD%E6%A2%AD%E6%9E%97%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