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赤嘴潜鸭”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赤嘴潜鸭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编号 |40 |- |中文名 |赤嘴潜鸭 |- |英文名 |Red - crested Pochard |- |拉丁名 |''Netta rufin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雁形目 |- |科 |鸭科 |} == '''体长''' == 53~57cm == '''翼长''' == 85~90cm == '''生境''' == 活动于开阔的淡水湖泊或水流缓慢的河流,尤喜有挺水植物的深水水域。 == '''鸣声''' == 通常较为安静,求偶时发出“seer-seer”的叫声,音调较高,似虫鸣,带有颤音。 == '''识别''' == 大型的皮黄色鸭。雄鸟繁殖羽易认,锈色头部和橙红色喙与黑色前半身形成鲜明对比。两胁白色,尾部黑色,翼下覆羽和飞羽均白,飞行时可见。雌鸟褐色,两胁无白色,但脸、喉及颈侧为白色,额、头顶及枕部深褐色,眼周色最深,喙黑色并具黄端。雄鸟冬羽似雌鸟但喙为红色。虹膜红褐色,跗跖雄鸟粉红色、雌鸟灰色。雄性繁殖羽:红棕色的头看起来有些像赤颈鸭和红头潜鸭,但其独特的整体配色几乎不会被误认,包括红色的喙,灰褐色均匀的上体,肩羽上呈现出的半月形白斑,以及黑色的腹部。雄性蚀羽:通体褐色,头部灰白色,羽色似雌性。但具有红色的喙和虹膜等明显特征。一些个体的喙基和上喙有一些黑色,但随着更换为繁殖羽后会消失。雄性第一年冬羽:似雄性繁殖羽,但喙上残留着黑色,胸部混有棕色羽毛。尽管初期似雌性,但虹膜和喙逐渐变红,黑色繁殖羽开始从胸部出现。与从蚀羽更换为繁殖羽的成鸟相比,其喙部的黑色区域即使在十分接近繁殖羽的时候也常会有所保留。雌性第一年冬羽:与雌性成鸟相比,其羽色没有明显差异,通常很难区分。当残留在腹部等区域的褪色稚羽与其他已换羽区域形成对比时,还是可以识别的。雌性稚羽:两胁体羽的羽端通常很尖。由于与雌性成鸟非常相似,因此很难区分。喙部在初期常呈黑色,随着季节变化会在尖端出现肉色或粉红色。需要注意的是,雌性成鸟的喙部图案存在个体差异。 == '''分布''' == 繁殖于东欧、西亚;越冬于地中海、中东、印度、缅甸。在中国,繁殖于新疆北部、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东部,越冬于西藏南部、西南地区的高原淡水湖泊中,地区性常见。华北、华东地区、长江流域偶见迁徙过境及越冬记录,福建、广西、台湾等地有迷鸟记录。 [[文件:GROMS-赤嘴潜鸭-1.jpg|缩略图|赤嘴潜鸭分布图]] == '''习性''' == 栖于有植被或芦苇的湖泊及缓水河流。 == '''迁徙''' == 部分迁徙亚洲种群大部分是迁徙的,南迁至印度和东南亚的较低海拔地区越冬。其他种群主要是定居性的,或者只是离散分布,其活动与水源的可用性有关。一些古老记录显示在欧洲的几个地区有真正的候鸟迁徙。 (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阿池-赤嘴潜鸭-1.JPG;拍摄者:阿池,阿池-赤嘴潜鸭-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赤嘴潜鸭-3.JPG;拍摄者:阿池,刘芸洁-赤嘴潜鸭-1.jpg;拍摄者:刘芸洁}} == '''相关视频''' == == '''相关链接''' ==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鸟纲]] [[分类:雁形目]] [[分类:鸭科]]
本页使用的模板:
模板:PackedGallery
(
查看源代码
)
模块:PackedGallery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赤嘴潜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