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戈氏岩鹀”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戈氏岩鹀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编号 |1460 |- |中文名 |戈氏岩鹀 |- |英文名 |Godlewski's Bunting |- |拉丁名 |''Emberiza godlewskii''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雀形目 |- |科 |鹀科 |} == '''体长''' == 15-18cm == '''生境''' == 栖息于海拔1000-3000m的山地林缘灌丛,尤喜岩壁丰富的环境。习性 == '''鸣声''' == 声音响亮,由一个起始音节和一段婉转的语句组成,鸣叫为单调的“jiù,jiù”声。 == '''识别''' == 大型鹀。似灰眉岩鹀,区别为头部深灰色且侧冠纹栗色而非黑色。与三道眉草鹀的区别在于顶冠纹灰色。雌鸟似雄鸟。但体色较浅。诸亚种存在差异,南部的yunnanensis亚种比指名亚种体色更深且偏棕色,最西部的decolorata亚种体色最浅。幼鸟头部、翕部和胸部具黑色纵纹,故在野外与三道眉草鹀幼鸟难以区分。 == '''分布''' == 诸亚种见于阿尔泰山脉、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蒙古国、印度东北部以及中国北部、中部和西南部,越冬于缅甸东北部。在中国,常见于新疆极西部天山山麓地区、塔里木盆地西缘(decolorata亚种)、西藏南部和东部、青海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khamensis亚种)、华北地区青海至内蒙古西部(指名亚种)、云南北部、西藏极东南部至四川中部(yunnanensis亚种)、四川北部和东部东至黑龙江南部而南至湖南(omissa亚种)。指名亚种和yunnanensis亚种部分个体冬季南迁。 == '''习性''' == 栖于干燥多岩的丘陵山坡和近森林并具灌丛的沟谷地区,亦见于农耕地。 == '''迁徙'''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刘洁芸-戈氏岩鹀-1.jpg;拍摄者:刘洁芸}} == '''相关视频''' == == '''相关链接''' ==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鸟纲]] [[分类:雀形目]] [[分类:鹀科]]
本页使用的模板:
模板:PackedGallery
(
查看源代码
)
模块:PackedGallery
(
查看源代码
)
返回
戈氏岩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