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小须鲸”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小须鲸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序号 |150 |- |中文名 |小须鲸 |- |界 |动物界 |- |门 |脊索动物门 |- |纲 |哺乳纲 |- |目 |鲸目 |- |科 |须鲸科 |- |拉丁名 |''Baleanoptera acutorostrata''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Ⅰ |- |英文名 |Minke Whale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 |CITES |附录I |- |体长 |6000 - 7000mm |- |体重 |13500kg |- |类型 |水生野生动物 |- |备注 | |} == '''形态特征''' == 体长6-7m,黄海捕获的最大雌鲸体长8.m,雄鲸7.9m其体背面黑色至暗灰色,腹面白色,体侧有一些颜色介于两者之间的条纹或斑纹。有些条纹伸到头部后方的背部。头部较小,吻突很窄,前端尖。上领每侧有231-360块鲸须板,淡黄色,鲸须板长约17cm (Kato,1992)眼小,呈椭圆形。头部有两个呼吸孔,背面中央有显著的。腹褶自须至脐的前方,30-70条。肢小。背较高,向后弯,位于吻端向后约2/3体长处。尾赣较宽,后缘有缺刻。该种最独特的色斑是肢有1条宽20-35cm的白色横斑。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小须鲸均具此横斑,当它们接近水面时通常可透过水见到此斑。而南半球的南极小须鲸(Balanoptera bonarensis) 不具此斑。 == '''栖息地''' == 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各海洋,包括两个亚种:北太平洋业种(B.a.scammoniDemere) 和北大西洋亚种(B.aacutorostrata Lacepede)。前者头骨的吻突相对比后者短,肢白色横斑的形状也有区别。北太平洋亚种 白斑的前缘几乎与蜻肢垂直,向中线有一个突起;北大西洋亚种的白斑没有这个突起。在南半球的小须鲸体型小属另外一个种群,遗传学上接近北大西洋亚种,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海域(Hazen,2016)。 == '''食性''' == 食饵以太平洋磷虾和小鱼类为主。胃容物主要为玉筋鱼、太平洋磷虾、日本鳀鱼,也有青鳞鱼、扁鲦、黄鲫、小黄鱼、鳝鱼、鲵鱼、黄姑鱼等,吞食这些鱼类都是少量的。 == '''繁殖''' == 在中国黄海小鳁鲸分娩和交配期极不一致,大都拖长3~4个月,个别可延续半年之久。通常6月份以后可遇有雌雄鲸伴游现象,并配期多在7~9月间。妊娠鲸最小体长6.60米,黄海小鳁鲸体长达7米以上的一般都已性成熟。妊娠期10~11个月。当胎儿体长达240厘米以上时,妊娠鲸全部有乳汁分泌。所得胎儿最大体长为255厘米。4月上旬已有个别分娩,5~7月间为分娩盛期,迟至9月份仍有个别分娩。黄海小鳁鲸只有1个生殖期。初生仔鲸体长250~270厘米,体重一般都超过150千克。每产1胎。海洋岛渔场曾获双胎2例。 == '''地理分布''' == 国内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水域。国外分布于北太平洋、北大西洋。 == '''参考文献''' ==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图鉴[M]. 北京 : 海峡书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2023年CITES附录中文版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http://www.cites.org.cn/citesgy/fl/202302/t20230227_734178.html]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 http://www.yyj.moa.gov.cn/gzdt/202102/P020210205564727206658.pdf] 搜狗百科 小须鲸 [https://baike.sogou.com/v355031.htm https://baike.sogou.com/v355031.htm] [引用日期:2023年8月24日]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哺乳纲]] [[分类:鲸目]] [[分类:须鲸科]]
返回
小须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