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保护区名称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 |面积(公顷) |14475.0 |- |坐标 |东经99°11′36″~99°20′34",北纬25°49′48"~26°14′ 16" |- |海拔 |2100m-3638.9m |- |主要保护对象 |云南松林、高原湖泊及珍稀动物 |- |类型 |森林生态 |- |级别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19830427 |- |主管部门 |林业 |} == 地区描述 ==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境内,总面积14475公顷,是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云政函[1983]58号文件正式批准建立的,是云南省最早建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地理坐标处于东经99°11′36″~99°20′34",北纬25°49′48"~26°14′ 16"之间,南北长约45km,东西宽约14km,总面积14475hm2。 == 地形地貌特征 == 保护区位于云岭山脉向南延伸至云龙县境内的雪盘山中上部,地势起伏大,山高谷深,地表崎岖。最低点海拔2100.0m,最高点3638.9m,相对高差 1538.9m。地貌类型主要有构造侵蚀高山、中山、古夷平面、剥蚀面、盆地、峡谷、冲—洪积扇、单面山、断层崖等。区域地貌系深切割的构造侵蚀高山、高中山峡谷,蕴含有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例如断陷湖泊、峡谷、地质剖面、断层崖、瀑布等。在云南地貌区划中位于滇西“云岭高山山原亚区”西南部,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典型地区之一。 == 重要鸟类 == [[黑颈长尾雉]]、[[黑鹳]] == 重要植被 == 天池自然保护区共记载维管植物168科477属1118种,其中有蕨类20科36属77 种;裸子植物5科12属,23种;被子植物143科429属1018种;合计有种子植物148科441属1041种。区内分布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14 种,隶属9科11属,以裸子植物居多。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有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 mairei、云南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T. yun62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ensis)、云南榧树Torreya yun62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ensis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松茸Tricholoma matsutak、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贡山三尖杉Cephalotaxus lanceolata、长喙厚朴Magnolia rostrata、西康玉兰Magnolia wilsonii、葶花Skapanthus oreophilus、异颖草Deyeuxia petelotii 7种;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长梗润楠Machilus longipedicellata和云南枫杨Pterocarya delavayi 3种。目前,局限于本区分布的狭域特有种仍然仅发现有云龙箭竹Fargesia papyrifera、云龙报春Primula prevernalis2种。 == 生态特征 == 云龙天池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将使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云南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局更为合理,同时,大理州内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2个发展为3个。2006年7月,云龙天池省级自然保护区得到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的资助,将滇金丝猴活动的区域龙马山片区纳入了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扩积范围,同时聘请管护人员对滇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保护和跟踪调查。通过近几年的管护,滇金丝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护,其数量和活动范围得到增加和扩大。2005年6月,管护人员在巡护中发现,滇金丝猴种群的个体数量由上一次考察的85只左右增加到了110只左右。 == 采取的保护措施 == 近年来,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采取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社区共管、依法管护等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修复 开展沼泽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对天池保护区内分布的高山沼泽湿地,采取封禁措施和人工辅助种植的方式,逐步进行生态系统恢复。 建立生物廊道。在龙马山片区和天池片区之间建立1条生物廊道,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和基因交流通道。同时,制定《生物廊道管理办法》,明确生物廊道的范围、法律地位、管理措施等。 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自然保护事业。近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山水自然中心在天池保护区实施了广汽丰田火烧迹地植被恢复项目,云南省绿色发展基金会在天池保护区实施了滇金丝猴生境恢复造林项目,大自然保护协会在天池保护区实施了滇金丝猴廊道恢复项目。 开展科研监测 提升旗舰物种品牌影响力。运用“滇金丝猴最南端家园”这一品牌的唯一性优势,加强科研监测,全面掌握旗舰物种的区域性活动习性特点,通过合作平台、网络平台、项目平台宣传滇金丝猴保护的重要意义、方法举措、科研监测成果,提升影响力。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积极探索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化管理模式,构建起保护区周边社区群众人人都是护林员的管护格局。同时,加强与自然保护公益组织的技术、科研等合作,争取滇金丝猴保护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加强滇金丝猴监测。积极与北京大学、云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大理大学、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实施样地监测、气象监测,安装红外相机,实现了对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生存状况的动态监测。 实施社区共管 共管组织促共建。建立社区共管委员会,制定共管制度,明确议事规则和激励机制,引导群众发展生态旅游,扶持产业发展,实现在管护中受益,增强管护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让社区群众愿意管理、能够管理和主动管理。 社区宣教营造氛围。注重发挥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管护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人人参与、自觉保护、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社区帮扶促和谐。全面贯彻落实“党建+”行动,帮助社区制定发展计划,建立帮扶领导责任制,力所能及地为社区群众协调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助力乡村振兴。 依法实施管护 实行分片层级管理,推动责任具体化。严格落实管护局局长为总负责、副局长分片包干、科室责任到站、站点管理到组、管理人员到班的林政资源管护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 推进联防联动管理,推动管理社会化。充分调动广大社区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定期或不定期开展联合巡护,宣传林业法律法规,制止和查处巡护中发现的各类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以共建共管实现共创共享。 推进科技巡护管理,推动管理精细化。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发应用巡护软件,加强巡护信息收集、整理、反馈和结果运用,巡护成效明显提升。 == 管理机构 ==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参考文献 ==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91%E5%8D%97%E4%BA%91%E9%BE%99%E5%A4%A9%E6%B1%A0%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 https://www.dali.gov.cn/dlrmzf/c101533/202109/dd93f9c4438b44a788eac9d4efeccbc0.shtml (3)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4580028/8ee2JqpIs1CRU7DGh9xb5qLBlJZT0PWQQRscKd8oYAxHyxe1-DUt3Q-GXd0XqEEXdk83sU_oMnxfAq7aOollt1xfsmfyuv5K5Byjy3TKPBpQHMnpv1QEPpBgGe0mm4ru9Yak [[分类:栖息地]] [[分类:保护区]]
返回
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