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保护区名称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浙江省宁波市 |- |面积(公顷) |48478.0 |- |坐标 |29°25′42″N,122°11′48″E |- |海拔 |165m |- |主要保护对象 |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江豚、鸟类及岛礁生态系统 |- |类型 |海洋海岸 |- |级别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20030418 |- |主管部门 |海洋 |} == 地区描述 ==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舟山群岛最南端。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84.78平方公里。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曼氏无针乌贼、大黄鱼、以黑嘴端凤头燕鸥为主的繁殖鸟类和江豚的繁衍过程以及与之相关的海洋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属于海洋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地形地貌特征>> 南韭山岛位于象山火山活动区的东部,火山地层属侏罗纪上统西山头组,发育有流纹斑岩和脉岩。岩性主要为凝灰岩。岩石下部角砾屑多,上部浆屑多。流纹斑岩,出露在岛的西南部乌贼山,面积约0.3平方公里,呈北东长条状分布。东、南、西三面为海,北为西山头组火山岩,斑状结构。第四纪地层极不发育,仅在局部缓坡、浅沟中零星分布,厚度不超过5米。个别小海湾顶部有小面积海相矿、砾石、中粗沙。脉岩相当发育,辉绿斑岩分布在岛的北部,安山玢岩、霏细斑岩等分布普遍。 韭山列岛位于衢州-三门东西向构造带东段北侧-大劈开等东北向断裂,以东西向和近东西向断裂为主。韭山列岛为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基岩裂隙水,全无侵蚀性。位于列岛南部的乌贼山,岩体整体性较好,是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地段。西山头组凝灰岩组成区,由于断裂破碎带和节理构造发育,是不良工程地质区。 韭山列岛陆域地貌属于低丘陵,最高海拔165米,山体坡度一般为20~30°,多呈直线坡和微凸形坡。岸滩地貌岬短湾浅,几乎都是基岩海岸,海蚀地貌发育。潮间带地貌有岩滩,砂滩、砾滩和泥滩。 水下地貌有水深在5~12米之间的水下缓坡,是主要地貌类型;水下浅滩位于岛西北侧、西侧和蚊虫山西侧的5m等深浅水区,属于背西南方向强风、强浪来向的岛影区;潮流浅槽位于岛区东北与双山、中竹山、下竹山之间的水域,水深在12~15米之间,水下地形平坦,流速较大,泥沙不易落淤。 == 重要鸟类 == 截至2007年7月,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共有鸟类12目34科108种,其中留鸟25种,夏候鸟23种,冬候鸟34种,过境鸟26种。在这108种鸟类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黑嘴端凤头燕鸥]]、[[黄嘴白鹭]]、[[岩鹭]]、[[红隼]]、[[赤腹鹰]]、[[雀鹰]]、[[松雀鹰]]、[[日本松雀鹰]]和[[灰脸鵟鹰]]等9种,浙江省重点保护鸟类[[黑脚信天翁]]、[[大白鹭]]、[[中白鹭]]、[[白鹭]]、[[夜鹭]]、[[黑尾鸥]]、[[黑嘴鸥]]、[[黑枕燕鸥]]、[[四声杜鹃]]、[[棕背伯劳]]、[[虎纹伯劳]]和[[红尾伯劳]]等12种。 == 重要植被 == 根据对南韭山岛及其北面的大青山岛和南面的积谷山岛三个岛屿的野外标本采集、现场记录及室内标本鉴定,已知这三个岛屿共有野生及常见栽培种子植物242种(包括变种),隶属于187属,74科。其中木本植物有78属,108种;草本植物109属,134种。 该区域的植被总体质量较低,植被较为单调,类型稀少,仅有3个植被型组,4个植被型,10个群系组和10个群系,而以灌丛(或灌草丛)和草丛为主。灌丛(或灌草丛)大多分布于相对避风的沟谷地带,成条状或小片状。草丛是该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植被类型。 该区域的海岛都是远离大陆的孤悬小岛,四周面海,由于风、水份、地形、土壤等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植被层次分化不明显,多出现乔、灌、草同处一层的现象。植被外貌低矮整齐,色泽单纯均衡。 这里的植被类型与大陆植被相比,具有较大的区别,明显具有海岛特色。如普陀樟灌丛、滨柃灌丛等是海岛特有的植被类型。天仙果灌丛、野梧桐灌丛、海州常山灌丛等在大陆很少出现,而在这里却是常见的植被类型。山麦冬草丛在这里成片出现,而在大陆却很少见。 从植被现状来看,该区域的植被大多数是几经破坏后恢复起来的。很多地方已无木本植物,而仅见五节芒,生态功能退化。 == 生态特征 == 韭山列岛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温适中,四季分明,冬暖夏凉,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季风明显,冬季以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气候条件好。年平均气温为16.4℃,温度年较差22.0℃,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5.5℃,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27℃。 年平均雨量1522毫米,最多1809毫米,最少1277毫米,全年雨日160天。全年降水主要分布在两个雨季。3-6月为第一个雨季,其中包括春雨和梅雨。9月为第二个雨季。7-8月是相对干季,晴热少雨。10月至第二年2月为相对少雨季节。 岛上风力较大,年平均风速5.4m/s。最大风速40m/s,极大风速57.9m/s,风向东北。风向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全年4-8月盛行东南风,9月至第二年3月盛行北风。 全年平均雾日55.7天。2-6月为多雾期,其中4-5月为高峰,7-11月少雾期。8月雾日最少,仅0.6天。年蒸发量为1472毫米,7月份蒸发量最大,为193毫米,12月份最小,为64毫米;空气年相对湿度80%,六月最大,为88%,12月最小,为69%,春季大于秋季、冬季。 该区域存在着一定的灾害性气候。大风是最常见的灾害天气。其中由强冷空气引起的强北风,年均30-43次;由热带气流等引起的强南风年均4-21次。海雾对航运危害很大。风暴潮是本岛区的主要海洋灾害,以台风暴潮为主。每年6-8月发生灾害性暴潮的年频率达82%,其中7月最多,占全年的43.6%。由于该区地处外海,受台风的影响也较重。 == 采取的保护措施 == 韭山列岛及其附近海域水鸟资源十分丰富,现已观察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省重点保护鸟类12种。其中黑嘴端凤头燕鸥属于全球极度濒危的物种。建立保护区后,水鸟的栖息地将得到有效保护,水鸟种群数量将得到恢复和扩大。 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是江豚的重要繁殖场所,保护区的建成,使该区域的环境得到改善,污染得到控制,渔业资源得到恢复,从而扩大江豚的种群数量。 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是大黄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所,建立保护区后,通过对这些主要保护对象进行繁殖生物学及其环境利用研究,了解它们繁殖生物学特点、繁殖地利用规律等,确定影响其繁殖的主要影响因子,有针对性地制订保护措施。 保护区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生物资源,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重点保护对象保护工程、科研监测工程和宣传教育工程的实施,这里将成为国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研人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实习的良好基地。 == 管理机构 == 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 参考文献 ==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_百度百科 (baidu.com) [[分类:栖息地]] [[分类:保护区]]
返回
浙江象山韭山列岛海洋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