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白腰雨燕”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白腰雨燕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编号 |541 |- |中文名 |白腰雨燕 |- |英文名 |Pacific Swift |- |拉丁名 |''Apus pacific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雨燕目 |- |科 |雨燕科 |} == '''体长''' == 17~20cm == '''生境''' == 多在近溪流和水库的崖壁、森林和苔原活动。 == '''鸣声''' == 高频的颤音“zre~zr~zr~ze”。 == '''识别''' == 不易被误认的、较大的污褐色雨燕。尾长而分叉较深,颏部偏白,腰部具白斑。与小白腰雨燕的区别在于体大而色淡、喉色较深、腰部白色马鞍状斑较窄、体型较细长且尾部分叉。 == '''分布''' == 繁殖于西伯利亚和东亚,迁徙途经东南亚,至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和澳大利亚越冬。在中国为常见夏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华北、华东、西藏东部和青海,迁徙时见于华南、台湾、海南及新疆西北部,kanoi亚种繁殖于华中、西南、华南、东南和台湾。 [[文件:GROMS-白腰雨燕-1.jpg|缩略图|白腰雨燕分布图]] == '''习性''' == 集群活动于开阔地区,常与其他雨燕混群。飞行比针尾雨燕速度慢,觅食时做不规则的振翅和转弯。 == '''迁徙''' == 部分迁徙普通种群是迁徙距离较远的鸟类,而南方的3个种群主要是定居性或短距离迁徙者;库克雨燕(cooki)被认为是定居性的,但曾在马来半岛越冬;卡诺雨燕(kanoi)在菲律宾和马来西亚越冬;白颈雨燕(leuconyx)可能是分散的定居性鸟类,在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有记录。普通种群在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越冬,10月至4月常见;有记录显示其与尾斑雨燕(Hirundapus caudacatus)于澳大利亚北约克角半岛共同出现,时间为7月,可能是非繁殖鸟类。从3月下旬起抵达日本,大部分在4月中旬抵达本州,5月初抵达北海道。从4月下旬到5月初,首次抵达远东西伯利亚,5月下旬到6月初在蒙古东北部集群出现。在8月中旬离开雅库茨克,8月份离开蒙古东部,8月下旬离开贝加尔湖,9月下旬起在日本迁徙,迁徙期为10月至11月初。在爪哇岛,常见的过境候鸟,但从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的迁徙记录相对较少。在瓦拉西亚也有记录,但主要是过境候鸟,如:苏拉威西岛(9月至10月和1月至3月),哈马赫拉岛(9月下旬和4月初),布鲁岛(11月下旬和12月初),弗洛勒斯岛(8月中旬至4月中旬),帝汶岛(9月至11月和3月),阿鲁群岛(4月初)。在马来半岛的迁徙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中旬和5月下旬,在塔劳德(Talaud)有早期的记录,在新几内亚南部的迁徙期为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视频''' == == '''相关链接''' == [[分类:物种]]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鸟纲]] [[分类:雨燕目]] [[分类:雨燕科]]
返回
白腰雨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