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未登录
创建账号
登录
搜索
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航
首页
能力发展门户
公众科学园地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加入我们
工具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特殊页面
页面信息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查看
阅读
查看源代码
查看历史
查看“黑冠鹃隼”的源代码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
黑冠鹃隼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这些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editors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class="wikitable" |+ |编号 |213 |- |中文名 |黑冠鹃隼 |- |英文名 |Black Baza |- |拉丁名 |''Aviceda leuphote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 |CITES | - |- |目 |鹰形目 |- |科 |鹰科 |} == '''体长''' == 28~35 cm == '''翼长''' == 64~74cm == '''生境''' == 喜开阔且干燥的阔叶林,常停栖于突出的枯木上。 == '''鸣声''' == 发出1~3个音节的尖厉叫声,似鸥类叫声。 == '''识别''' == 小型猛禽。翼指5枚。雌雄同型。头顶具有长而垂直竖立的蓝黑色冠羽,停落状态下极为显著。成年鸟头部、颈部、背部、尾上覆羽和尾羽都呈黑褐色并带金属光泽,翅膀和肩部具有白斑,上胸具有一条白色的领,腹部具有宽的白色和栗色横斑。飞行时可见翅形独特,颇显宽圆。未成鸟似成鸟,背部颜色偏褐且暗淡,喉部或有细纵纹。 == '''分布''' == 繁殖于南亚次大陆、中国南部、东南亚,越冬至大巽他群岛。繁殖于华中、华东、华南及西南各地,台湾有少量迁徙记录,广东及海南有少量越冬记录。在中国有三个亚种,wolfei亚种见于四川,syama亚种见于华南和西南,指名亚种见于海南岛。并不罕见,栖于低海拔开阔林地。 [[文件:GROMS-黑冠鹃隼-1.jpg|缩略图|黑冠鹃隼分布图]] == '''习性''' == 在平原、山区森林、村庄、农田都可见到其踪影。常成对活动,也喜集群。分布较北的种群有比较强的迁徙性,可组成几百只数量的群体迁飞,落单时则可能可与灰脸鵟鹰等其他猛禽混群。飞行时振翅频繁似乌鸦,常常做短距离飞行或在地面捕食昆虫。 == '''迁徙''' == 大陆内迁徙来自分布范围北部的鸟类在11月至12月经过马来半岛向南迁徙至苏门答腊岛越冬,于2月至3月返回。少数鸟类迁徙至印度东南部和斯里兰卡。(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4)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视频''' == == '''相关链接''' == [[分类:物种]]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鸟纲]]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科]]
返回
黑冠鹃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