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杜鹃: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25~34cm'''
25~34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山地森林,迁徙时见于平原林地。'''
栖息于山地森林,迁徙时见于平原林地。


== '''鸣声''' ==
== '''鸣声''' ==
'''连续的三声或四声一度的“hu~hu~hu”声或“he~hu~hu~hu”声。'''
连续的三声或四声一度的“hu~hu~hu”声或“he~hu~hu~hu”声。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灰色鹃。腹部和两胁具宽阔横斑。雄鸟和灰色型雌鸟胸部和上体灰色,尾部黑灰色而无斑,下体皮黄色并具黑色横斑。未成年鸟和棕色型雌鸟上体棕褐色且布满黑色横斑,下体偏白色并具黑色横斑直至颏部。与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的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而宽,鸣声亦不同。棕色型雌鸟与大杜鹃雌鸟的区别在于腰部具横斑。虹膜红褐色,眼圈黄色,喙角质色,跗跖橙黄色。'''
中型灰色鹃。腹部和两胁具宽阔横斑。雄鸟和灰色型雌鸟胸部和上体灰色,尾部黑灰色而无斑,下体皮黄色并具黑色横斑。未成年鸟和棕色型雌鸟上体棕褐色且布满黑色横斑,下体偏白色并具黑色横斑直至颏部。与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的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而宽,鸣声亦不同。棕色型雌鸟与大杜鹃雌鸟的区别在于腰部具横斑。虹膜红褐色,眼圈黄色,喙角质色,跗跖橙黄色。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南方,越冬于东南亚和大巽他群岛。部分亚种为大巽他群岛的留鸟。在中国,夏候鸟常见于海拔1300~2700m的丘陵和山区。'''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南方,越冬于东南亚和大巽他群岛。部分亚种为大巽他群岛的留鸟。在中国,夏候鸟常见于海拔1300~2700m的丘陵和山区。
[[文件:GROMS-中杜鹃-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中杜鹃-1.jpg|缩略图|中杜鹃分布图]]


== '''迁徙''' ==
== '''迁徙''' ==
第57行: 第57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3行: 第62行:
[[分类:鹃形目]]
[[分类:鹃形目]]
[[分类:杜鹃科]]
[[分类:杜鹃科]]

2024年5月9日 (四) 07:51的最新版本

编号 487
中文名 中杜鹃
英文名 Himalayan Cuckoo
拉丁名 Cuculus saturat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鹃形目
杜鹃科

体长

25~34cm

生境

栖息于山地森林,迁徙时见于平原林地。

鸣声

连续的三声或四声一度的“hu~hu~hu”声或“he~hu~hu~hu”声。

识别

中型灰色鹃。腹部和两胁具宽阔横斑。雄鸟和灰色型雌鸟胸部和上体灰色,尾部黑灰色而无斑,下体皮黄色并具黑色横斑。未成年鸟和棕色型雌鸟上体棕褐色且布满黑色横斑,下体偏白色并具黑色横斑直至颏部。与大杜鹃和四声杜鹃的区别在于胸部横斑较粗而宽,鸣声亦不同。棕色型雌鸟与大杜鹃雌鸟的区别在于腰部具横斑。虹膜红褐色,眼圈黄色,喙角质色,跗跖橙黄色。

分布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南方,越冬于东南亚和大巽他群岛。部分亚种为大巽他群岛的留鸟。在中国,夏候鸟常见于海拔1300~2700m的丘陵和山区。

中杜鹃分布图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