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嘴鹬: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28行: 第28行:
|反嘴鹬科
|反嘴鹬科
|}
|}
[[文件:王建民-反嘴鹬-1.JPG|缩略图|拍摄者:王建民]]
[[文件:王建民-反嘴鹬-3.JPG|缩略图|拍摄者:王建民]]
[[文件:王建民-反嘴鹬-2.jpg|缩略图|拍摄者:王建民]]
[[文件:王建民-反嘴鹬-4.jpg|缩略图|拍摄者:王建民]]
[[文件:阿池-反嘴鹬-4.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阿池-反嘴鹬-5.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刘芸洁-反嘴鹬-1.jpg|缩略图|拍摄者:刘芸洁]]
[[文件:阿池-反嘴鹬-1.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刘芸洁-反嘴鹬-2.png|缩略图|拍摄者:刘芸洁]]
[[文件:阿池-反嘴鹬-2.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阿池-反嘴鹬-3.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 '''体长''' ==
== '''体长''' ==
'''42~45cm'''
42~45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湖泊、沼泽中,在沙洲、小岛等处筑巢繁殖,迁徙时也可出现在海面上游泳,远看如同鸥类。'''
栖息于湖泊、沼泽中,在沙洲、小岛等处筑巢繁殖,迁徙时也可出现在海面上游泳,远看如同鸥类。


== '''鸣声''' ==
== '''鸣声''' ==
'''发出尖锐响亮的哨声“wii~wii”。'''
发出尖锐响亮的哨声“wii~wii”。


== '''识别''' ==
== '''识别''' ==
'''不易被误认的高挑黑白色鹬。具修长灰色跗跖和细长而上翘的黑色喙。飞行时下方体羽全白,仅翼尖为黑色。从上方可见黑色翼上横纹和肩部条纹。'''
不易被误认的高挑黑白色鹬。具修长灰色跗跖和细长而上翘的黑色喙。飞行时下方体羽全白,仅翼尖为黑色。从上方可见黑色翼上横纹和肩部条纹。


== '''分布''' ==
== '''分布''' ==
'''欧洲至中国、印度和非洲南部。在中国,繁殖于北方,集大群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迁徙经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易见。'''
欧洲至中国、印度和非洲南部。在中国,繁殖于北方,集大群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迁徙经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易见。
[[文件:GROMS-反嘴鹬-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反嘴鹬-1.jpg|缩略图|反嘴鹬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觅食时喙两侧甩动。善游泳,能倒立水中进食。飞行时快速振翅并作长距离滑翔。成鸟佯装断翅以将捕食者从幼鸟身边引开。'''
觅食时喙两侧甩动。善游泳,能倒立水中进食。飞行时快速振翅并作长距离滑翔。成鸟佯装断翅以将捕食者从幼鸟身边引开。


== '''迁徙''' ==
== '''迁徙''' ==
'''洲际迁徙
洲际迁徙反嘴鹬的迁徙方式具有变异性。温带北部的鸟类主要在8月至10月迁徙到热带和温暖地区,在途中停留的数量很多,例如在荷兰。大约三分之一的大西洋沿岸种群迁徙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平均每年有超过1万只鸟在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越冬,葡萄牙的泰格斯河口曾出现过多达1.1万只鸟。迁徙回归的时间是在3月至5月之间,许多非洲迁徙鸟类在毛里塔尼亚的巴克丹阿尔贡作为短暂的中途停留地。一些鸟类在欧洲西部其他地方越冬。亚洲的迁徙模式记录不足,但越冬鸟类栖息在波斯湾、印度西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可能来自中亚的繁殖地。一岁的迁徙鸟类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夏季留在越冬地。东非和南非的鸟类定居或局部散布。与一些报道相反,该物种在佛得角群岛只是个别的偶然记录,仅有大约3-4条记录。(摘自del Hoyo J,Elliott A,Sargatal J(编),1996)
反嘴鹬的迁徙方式具有变异性。温带北部的鸟类主要在8月至10月迁徙到热带和温暖地区,在途中停留的数量很多,例如在荷兰。大约三分之一的大西洋沿岸种群迁徙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平均每年有超过1万只鸟在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越冬,葡萄牙的泰格斯河口曾出现过多达1.1万只鸟。迁徙回归的时间是在3月至5月之间,许多非洲迁徙鸟类在毛里塔尼亚的巴克丹阿尔贡作为短暂的中途停留地。一些鸟类在欧洲西部其他地方越冬。亚洲的迁徙模式记录不足,但越冬鸟类栖息在波斯湾、印度西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可能来自中亚的繁殖地。一岁的迁徙鸟类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夏季留在越冬地。东非和南非的鸟类定居或局部散布。与一些报道相反,该物种在佛得角群岛只是个别的偶然记录,仅有大约3-4条记录。(摘自del Hoyo J,Elliott A,Sargatal J(编),1996)'''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王建民-反嘴鹬-1.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反嘴鹬-3.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反嘴鹬-2.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反嘴鹬-4.jpg;拍摄者:王建民,阿池-反嘴鹬-4.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反嘴鹬-5.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反嘴鹬-1.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反嘴鹬-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反嘴鹬-3.JPG;拍摄者:阿池,刘洁芸-反嘴鹬-1.jpg;拍摄者:刘洁芸,刘洁芸-反嘴鹬-2.png.png;拍摄者:刘洁芸}}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73行: 第62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79行: 第67行:
[[分类:鸻形目]]
[[分类:鸻形目]]
[[分类:反嘴鹬科]]
[[分类:反嘴鹬科]]

2024年5月9日 (四) 08:17的最新版本

编号 301
中文名 反嘴鹬
英文名 Pied Avocet
拉丁名 Recurvirostra avosett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鸻形目
反嘴鹬科

体长

42~45cm

生境

栖息于湖泊、沼泽中,在沙洲、小岛等处筑巢繁殖,迁徙时也可出现在海面上游泳,远看如同鸥类。

鸣声

发出尖锐响亮的哨声“wii~wii”。

识别

不易被误认的高挑黑白色鹬。具修长灰色跗跖和细长而上翘的黑色喙。飞行时下方体羽全白,仅翼尖为黑色。从上方可见黑色翼上横纹和肩部条纹。

分布

欧洲至中国、印度和非洲南部。在中国,繁殖于北方,集大群越冬于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迁徙经全国大部分地区,普遍易见。

反嘴鹬分布图

习性

觅食时喙两侧甩动。善游泳,能倒立水中进食。飞行时快速振翅并作长距离滑翔。成鸟佯装断翅以将捕食者从幼鸟身边引开。

迁徙

洲际迁徙反嘴鹬的迁徙方式具有变异性。温带北部的鸟类主要在8月至10月迁徙到热带和温暖地区,在途中停留的数量很多,例如在荷兰。大约三分之一的大西洋沿岸种群迁徙到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但平均每年有超过1万只鸟在法国和伊比利亚半岛越冬,葡萄牙的泰格斯河口曾出现过多达1.1万只鸟。迁徙回归的时间是在3月至5月之间,许多非洲迁徙鸟类在毛里塔尼亚的巴克丹阿尔贡作为短暂的中途停留地。一些鸟类在欧洲西部其他地方越冬。亚洲的迁徙模式记录不足,但越冬鸟类栖息在波斯湾、印度西北部和中国东南部,可能来自中亚的繁殖地。一岁的迁徙鸟类可能会在接下来的夏季留在越冬地。东非和南非的鸟类定居或局部散布。与一些报道相反,该物种在佛得角群岛只是个别的偶然记录,仅有大约3-4条记录。(摘自del Hoyo J,Elliott A,Sargatal J(编),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