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山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45~53cm'''
45~53cm


== '''W''' ==
== '''W''' ==
'''126~140cm'''
126~140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山脚平原地区,亦见于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冬季常至旷野、农田、荒地、村庄等地活动。'''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山脚平原地区,亦见于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冬季常至旷野、农田、荒地、村庄等地活动。


== '''鸣声''' ==
== '''鸣声''' ==
'''有时发出响亮的“yi-yi”声。'''
有时发出响亮的“yi-yi”声。


== '''识别''' ==
== '''识别''' ==
'''较大的𫛭。深色型上体深红褐色,尾上覆羽具细横纹,下体红褐色。浅色型上体棕色,下体白色并具红褐色斑,有时胸部具斑。飞行时可见翼下黑色腕部块斑,后翼缘和翼尖均为黑色,初级飞羽白色块斑明显,近白色的尾部几乎无横斑。翱翔时两翼略呈“V”字形。虹膜黄色至褐色,蜡膜黄色。'''
较大的𫛭。深色型上体深红褐色,尾上覆羽具细横纹,下体红褐色。浅色型上体棕色,下体白色并具红褐色斑,有时胸部具斑。飞行时可见翼下黑色腕部块斑,后翼缘和翼尖均为黑色,初级飞羽白色块斑明显,近白色的尾部几乎无横斑。翱翔时两翼略呈“V”字形。虹膜黄色至褐色,蜡膜黄色。


== '''分布''' ==
== '''分布''' ==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东部。在中国,偶见于青海南部(该种模式标本采于玉树)、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高至海拔4000m处。'''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东部。在中国,偶见于青海南部(该种模式标本采于玉树)、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高至海拔4000m处。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5行: 第64行: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科]]
[[分类:鹰科]]

2024年5月9日 (四) 08:26的最新版本

编号 257
中文名 喜山鵟
英文名 Himalayan Buzzard
拉丁名 Buteo refect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鹰形目
鹰科

体长

45~53cm

W

126~140cm

生境

栖息于山地森林和山脚平原地区,亦见于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冬季常至旷野、农田、荒地、村庄等地活动。

鸣声

有时发出响亮的“yi-yi”声。

识别

较大的𫛭。深色型上体深红褐色,尾上覆羽具细横纹,下体红褐色。浅色型上体棕色,下体白色并具红褐色斑,有时胸部具斑。飞行时可见翼下黑色腕部块斑,后翼缘和翼尖均为黑色,初级飞羽白色块斑明显,近白色的尾部几乎无横斑。翱翔时两翼略呈“V”字形。虹膜黄色至褐色,蜡膜黄色。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东部。在中国,偶见于青海南部(该种模式标本采于玉树)、西藏南部和东南部高至海拔4000m处。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