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鹨: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58行: | 第58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3行: | 第64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鹡鸰科]] | [[分类:鹡鸰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9:04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377 |
中文名 | 布氏鹨 |
英文名 | Blyth's Pipit |
拉丁名 | Anthus godlewskii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鹡鸰科 |
体长
15-17cm
生境
繁殖于山地,活动于山地草原、山谷、林地,迁徙时也出现在平原荒地、草地中,与田鹦相比更喜好干燥的环境。
识别
大型鹗。极似理氏勠、田was以及平原鹗幼鸟,区别为尾部和后爪较短、喙较短而尖利、上体纵纹较多、下体常为较单一的皮黄色且中覆羽宽阔浅色羽端形成清晰的翼斑,与理氏鹦的区别还包括体型更小而紧凑,与田鹦的区别还包括鸣声不同且体型较大,近距离可见其跗跖比田was和理氏鹦均更短,眼先比平原鹦幼鸟色浅且两翼较长、后爪较弯曲。喙肉色,跗跖偏黄色。
分布
蒙古国、俄罗斯外贝加尔和西伯利亚至中国东北,越冬于印度。在中国较罕见于海拔3400m以下地区,繁殖于大兴安岭西部经内蒙古至青海和宁夏,冬季南迁至西藏东南部、四川和贵州,迷鸟至香港。
习性
喜开阔原野、湖岸和草原。
鸣声
鸣叫为“chip-chip”声或“pse-chee”声,但明显低于田田鹨;鸣唱与田鹦有很大区别,为一串粗糙的“zretzret”声,末尾带有旋律变化,并以一串快速的“zezezeze”声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