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尾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 |||
第28行: | 第28行: | ||
|鹰科 | |鹰科 | ||
|} | |} | ||
== '''体长''' == | == '''体长''' == | ||
50~58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130~155 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栖息于荒漠、沙漠、山前戈壁、绿洲、草原和山区等开阔地带,喜欢干燥环境,在森林中不易见到。 | |||
== '''鸣声''' == | == '''鸣声''' == | ||
不善鸣叫,求偶期叫声如“pece-oo”,短而尖锐。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大型棕色𫛭。两翼和尾长。头、胸部通常色浅,至腹部逐渐变深,有几种色型,从米黄色、棕色至近黑色。近黑色型的飞羽和尾羽具深色横斑,尾上覆羽通常呈浅锈色至橙色而无横斑。飞行似普通𫛭棕色型,翼下腕部具黑色大块斑。滑翔时两翼弯折(而普通鸳两翼平伸),随气流翱翔时高角度扬起。幼鸟外侧尾羽和暗色后翼缘均具横纹。与毛脚𫛭的区别在于尾上覆羽末端无黑色带。虹膜黄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西部,冬季南迁。在中国为罕见留鸟和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和天山地区,迁徙或越冬至甘肃、云南、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 |||
[[文件:GROMS-棕尾鵟-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棕尾鵟-1.jpg|缩略图|棕尾鵟分布图]]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55行: | 第53行: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阿池-棕尾鵟-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棕尾鵟-1.JPG;拍摄者:阿池,}}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62行: | 第61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8行: | 第66行: | ||
[[分类:鹰形目]] | [[分类:鹰形目]] | ||
[[分类:鹰科]] | [[分类:鹰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9:44的最新版本
编号 | 258 |
中文名 | 棕尾鵟 |
英文名 | Long - legged Buzzard |
拉丁名 | Buteo rufin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鹰形目 |
科 | 鹰科 |
体长
50~58cm
翼长
130~155 cm
生境
栖息于荒漠、沙漠、山前戈壁、绿洲、草原和山区等开阔地带,喜欢干燥环境,在森林中不易见到。
鸣声
不善鸣叫,求偶期叫声如“pece-oo”,短而尖锐。
识别
大型棕色𫛭。两翼和尾长。头、胸部通常色浅,至腹部逐渐变深,有几种色型,从米黄色、棕色至近黑色。近黑色型的飞羽和尾羽具深色横斑,尾上覆羽通常呈浅锈色至橙色而无横斑。飞行似普通𫛭棕色型,翼下腕部具黑色大块斑。滑翔时两翼弯折(而普通鸳两翼平伸),随气流翱翔时高角度扬起。幼鸟外侧尾羽和暗色后翼缘均具横纹。与毛脚𫛭的区别在于尾上覆羽末端无黑色带。虹膜黄色。
分布
繁殖于欧洲东南部至古北界中部、印度西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西部,冬季南迁。在中国为罕见留鸟和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喀什、乌鲁木齐和天山地区,迁徙或越冬至甘肃、云南、西藏南部和东南部。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