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额长尾山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55行: | 第55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0行: | 第61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长尾山雀科]] | [[分类:长尾山雀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9:51的最新版本
编号 | 852 |
中文名 | 棕额长尾山雀 |
英文名 | Rufous - fronted Bushtit |
拉丁名 | Aegithalos iouschisto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长尾山雀科 |
体长
10~11 cm
生境
栖息于海拔2000~3000m的针叶林、混交林及高山灌丛。
鸣声
短促的3~4音节的摩擦音,似“zir-zir-heer-”,带金属感,有时加入颤音。
识别
纤细的山雀。头侧黑色,顶冠纹、髭纹、耳羽和颈侧均为棕褐色,背部、两翼和尾部全灰色。下体黄棕色,围兜银灰色并略具黑色纵纹,边缘呈黑色倒“V”字形。幼鸟体色浅,无明显围兜。虹膜黄色,喙黑色,跗跖褐色。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缅甸。在中国,指名亚种常见于西藏南部和东南部海拔3500m以下的山地阔叶林和针叶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