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12个中间版本)
第28行: 第28行:
|水雉科
|水雉科
|}
|}
[[文件:刘芸洁-水雉-1.jpg|缩略图|拍摄者:刘芸洁]]
[[文件:于秀波-水雉-1.jpg|缩略图|拍摄者:于秀波]]


== '''体长''' ==
== '''体长''' ==
'''39~58cm'''
39~58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多浮水植物的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沼泽、稻田,尤喜菱角、芡实田,迁徙时偶尔出现于沿海地带。'''
活动于多浮水植物的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沼泽、稻田,尤喜菱角、芡实田,迁徙时偶尔出现于沿海地带。


== '''鸣声''' ==
== '''鸣声''' ==
'''发出响亮、连续的喉音“格呜、格呜”声,鸣叫甚似猫叫。'''
发出响亮、连续的喉音“格呜、格呜”声,鸣叫甚似猫叫。


== '''识别''' ==
== '''识别''' ==
'''较大、尾长的深褐色和白色水雉。飞行时白色双翼明显。冬羽顶冠、背部和胸上横斑灰褐色,颏、前颈、眉纹、喉部和腹部白色。黑色的贯眼纹延至颈侧,枕部下方金色。外侧初级飞羽羽端长。'''
较大、尾长的深褐色和白色水雉。飞行时白色双翼明显。冬羽顶冠、背部和胸上横斑灰褐色,颏、前颈、眉纹、喉部和腹部白色。黑色的贯眼纹延至颈侧,枕部下方金色。外侧初级飞羽羽端长。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南亚次大陆、中国、东南亚,越冬于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曾为常见候鸟,现因缺少宁静生境已罕见,繁殖于北纬32°以南包括台湾、海南和西藏东南部在内的所有地区,华北地区亦有繁殖记录,部分个体越冬于台湾和海南。'''
繁殖于南亚次大陆、中国、东南亚,越冬于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曾为常见候鸟,现因缺少宁静生境已罕见,繁殖于北纬32°以南包括台湾、海南和西藏东南部在内的所有地区,华北地区亦有繁殖记录,部分个体越冬于台湾和海南。
[[文件:GROMS-水雉-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水雉-1.jpg|缩略图|水雉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常在小型池塘和湖泊的睡莲、荷花等漂浮植物的叶片上行走觅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觅食点。'''
常在小型池塘和湖泊的睡莲、荷花等漂浮植物的叶片上行走觅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觅食点。


== '''迁徙''' ==
== '''迁徙''' ==
'''部分性迁徙
部分性迁徙水雉全年在回应其分布范围内水域条件的变化时进行局部迁徙。作为唯一具有明确迁徙模式的秧鹬科鸟类,中国和喜马拉雅高海拔地区的种群会进行南迁,但迁徙路线和行为尚不清楚。非繁殖期的鸟类分布在大部分繁殖地区,经常以少量形式出现在苏门答腊、爪哇、阿曼和南也门;例如,在阿曼西部的卡尔拉维尔(Khar Rawri)曾记录到多达50只鸟类。可能在东南婆罗洲繁殖,但没有确凿的记录。在巴厘岛和澳大利亚西北部仅有个别记录;偶尔会迷途至日本南部。
水雉全年在回应其分布范围内水域条件的变化时进行局部迁徙。作为唯一具有明确迁徙模式的秧鹬科鸟类,中国和喜马拉雅高海拔地区的种群会进行南迁,但迁徙路线和行为尚不清楚。非繁殖期的鸟类分布在大部分繁殖地区,经常以少量形式出现在苏门答腊、爪哇、阿曼和南也门;例如,在阿曼西部的卡尔拉维尔(Khar Rawri)曾记录到多达50只鸟类。可能在东南婆罗洲繁殖,但没有确凿的记录。在巴厘岛和澳大利亚西北部仅有个别记录;偶尔会迷途至日本南部。'''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刘洁芸-水雉-1.jpg;拍摄者:刘洁芸,于秀波-水雉-1.jpg;拍摄者:于秀波}}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64行: 第62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70行: 第67行:
[[分类:鸻形目]]
[[分类:鸻形目]]
[[分类:水雉科]]
[[分类:水雉科]]

2024年5月9日 (四) 09:59的最新版本

编号 323
中文名 水雉
英文名 Pheasant - tailed Jacana
拉丁名 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
鸻形目
水雉科

体长

39~58cm

生境

活动于多浮水植物的淡水池塘、水库、湖泊、沼泽、稻田,尤喜菱角、芡实田,迁徙时偶尔出现于沿海地带。

鸣声

发出响亮、连续的喉音“格呜、格呜”声,鸣叫甚似猫叫。

识别

较大、尾长的深褐色和白色水雉。飞行时白色双翼明显。冬羽顶冠、背部和胸上横斑灰褐色,颏、前颈、眉纹、喉部和腹部白色。黑色的贯眼纹延至颈侧,枕部下方金色。外侧初级飞羽羽端长。

分布

繁殖于南亚次大陆、中国、东南亚,越冬于菲律宾和大巽他群岛。在中国曾为常见候鸟,现因缺少宁静生境已罕见,繁殖于北纬32°以南包括台湾、海南和西藏东南部在内的所有地区,华北地区亦有繁殖记录,部分个体越冬于台湾和海南。

水雉分布图

习性

常在小型池塘和湖泊的睡莲、荷花等漂浮植物的叶片上行走觅食,间或短距离跃飞到新的觅食点。

迁徙

部分性迁徙水雉全年在回应其分布范围内水域条件的变化时进行局部迁徙。作为唯一具有明确迁徙模式的秧鹬科鸟类,中国和喜马拉雅高海拔地区的种群会进行南迁,但迁徙路线和行为尚不清楚。非繁殖期的鸟类分布在大部分繁殖地区,经常以少量形式出现在苏门答腊、爪哇、阿曼和南也门;例如,在阿曼西部的卡尔拉维尔(Khar Rawri)曾记录到多达50只鸟类。可能在东南婆罗洲繁殖,但没有确凿的记录。在巴厘岛和澳大利亚西北部仅有个别记录;偶尔会迷途至日本南部。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