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蓝仙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 |||
第8行: | 第8行: | ||
|- | |- | ||
|英文名 | |英文名 | ||
| | |Hai Blue Flycatcher | ||
|- | |- | ||
|拉丁名 | |拉丁名 | ||
|''Cyornis | |''Cyornis haius'' | ||
|- | |- |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13~15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常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灌丛等地带。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国内见于西南和东南地区,多为分布区内不常见夏候鸟或留鸟。偶有迷鸟见于台湾。 | |||
== '''鸣声''' == | == '''鸣声''' == | ||
叫声似英语的“hello mummy”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小型深色鹨。雄鸟暗蓝色,渐变至下体白色,额部和肩羽羽色较亮。雄性幼鸟喉部偏白色。雌鸟上体褐色,腰部、尾部和次级飞羽沾棕色,眼先和眼圈皮黄色,胸部暖皮黄色渐变至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典型的林栖型鹟,喜低海拔常绿林的中高层。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60行: | 第59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6行: | 第64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鹟科]] | [[分类:鹟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05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222 |
中文名 | 海南蓝仙鹟 |
英文名 | Hai Blue Flycatcher |
拉丁名 | Cyornis hai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鹟科 |
体长
13~15cm
生境
常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混交林、次生林、林缘灌丛等地带。
分布
国内见于西南和东南地区,多为分布区内不常见夏候鸟或留鸟。偶有迷鸟见于台湾。
鸣声
叫声似英语的“hello mummy”声。
识别
小型深色鹨。雄鸟暗蓝色,渐变至下体白色,额部和肩羽羽色较亮。雄性幼鸟喉部偏白色。雌鸟上体褐色,腰部、尾部和次级飞羽沾棕色,眼先和眼圈皮黄色,胸部暖皮黄色渐变至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
习性
典型的林栖型鹟,喜低海拔常绿林的中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