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鸭: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 |||
第63行: | 第63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8行: | 第69行: | ||
[[分类:雁形目]] | [[分类:雁形目]] | ||
[[分类:鸭科]] | [[分类:鸭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35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8 |
中文名 | 瘤鸭 |
英文名 | Knob - billed Duck |
拉丁名 | Sarkidiornis melanoto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附录Ⅱ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64~79cm
翼长
116~145cm
生境
活动于淡水沼泽、河流、湖泊或稻田中。
鸣声
通常安静,被惊扰也不会发出声音。繁殖期会发出较高的“ker-ker”声。
识别
不易被误认的大型黑白色鸭。体大的黑白色树栖鸭,但不常上树。 上喙有冠状黑色肉瘤,繁殖期更明显。头颈至下体为白色,有时因为洗浴和觅食会被泥沙染成淡黄色。头颈部散布褐色至黑色的斑点,背部为具金属光泽的黑色,胁部为浅灰色,繁殖期部分个体灰色加深(南美瘤鸭Sarkidiornis syvicola,由瘤鸭的南美亚种独立而来,繁殖期胁部色深,近黑色),两翼次级飞羽为绿色。雌性体型较小,背部缺乏金属光泽, 喙上部无肉瘤。虹膜为深色,喙为灰黑色,足部灰色或灰黑色。
分布
南美、非洲、印度、缅甸和中国西南部。指名亚种在西藏东南部和云南极南部的湿地有分布记录,现已十分稀少。中国东南部时有迷鸟。国内最后一次记录为1914年在福州出现的一只雄性迷鸟。
习性
集群栖息于沼泽和林木茂盛的水道中。
迁徙
局部迁徙迁徙方式。瘤鸭主要是定居性的,季节性的迁徙与旱季水源的可用性有关。它们有时会进行较长的迁徙旅程。(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