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眉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3-16cm'''
13-16cm


== '''生境''' ==
== '''生境''' ==
'''栖息于海拔500~1200m的低山混交林、阔叶林和林缘灌丛。'''
栖息于海拔500~1200m的低山混交林、阔叶林和林缘灌丛。


== '''鸣声''' ==
== '''鸣声''' ==
'''悦耳而富有韵律的鸣唱,以一个较平缓的音节起始,之后逐渐加快,接多个重复的单音节组。鸣叫声为细弱单音节的“qiu-”声。'''
悦耳而富有韵律的鸣唱,以一个较平缓的音节起始,之后逐渐加快,接多个重复的单音节组。鸣叫声为细弱单音节的“qiu-”声。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鹀。头部条纹明显。雄鸟具明显的黑白色头部图纹、黑色喉部以及无纵纹的棕色腰部。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暗、头部图纹对比不甚明显,但图纹仍似雄鸟繁殖羽,区别为颏部色浅。与田鹀的区别为枕部无红色,与黄眉鹀的区别为无黄色眉纹、尾部色浅而偏黄褐色、胸部和两胁纵纹较少且喉部色深。'''
中型鹀。头部条纹明显。雄鸟具明显的黑白色头部图纹、黑色喉部以及无纵纹的棕色腰部。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暗、头部图纹对比不甚明显,但图纹仍似雄鸟繁殖羽,区别为颏部色浅。与田鹀的区别为枕部无红色,与黄眉鹀的区别为无黄色眉纹、尾部色浅而偏黄褐色、胸部和两胁纵纹较少且喉部色深。


== '''分布''' ==
== '''分布''' ==
'''中国东北和附近的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南部并偶至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在中国,繁殖于东北林区,越冬于华南常绿林,迁徙时记录于华东沿海各省份。'''
中国东北和附近的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南部并偶至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在中国,繁殖于东北林区,越冬于华南常绿林,迁徙时记录于华东沿海各省份。


== '''习性''' ==
== '''习性''' ==
'''多隐于山坡林下茂密灌丛中。常集小群。
多隐于山坡林下茂密灌丛中。常集小群。
'''


== '''迁徙''' ==
== '''迁徙''' ==
第60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6行: 第64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鹀科]]
[[分类:鹀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0:46的最新版本

编号 1466
中文名 白眉鹀
英文名 Tristram's Bunting
拉丁名 Emberiza tristrami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鹀科

体长

13-16cm

生境

栖息于海拔500~1200m的低山混交林、阔叶林和林缘灌丛。

鸣声

悦耳而富有韵律的鸣唱,以一个较平缓的音节起始,之后逐渐加快,接多个重复的单音节组。鸣叫声为细弱单音节的“qiu-”声。

识别

中型鹀。头部条纹明显。雄鸟具明显的黑白色头部图纹、黑色喉部以及无纵纹的棕色腰部。雌鸟和雄鸟非繁殖羽体色较暗、头部图纹对比不甚明显,但图纹仍似雄鸟繁殖羽,区别为颏部色浅。与田鹀的区别为枕部无红色,与黄眉鹀的区别为无黄色眉纹、尾部色浅而偏黄褐色、胸部和两胁纵纹较少且喉部色深。

分布

中国东北和附近的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南部并偶至缅甸北部和越南北部。在中国,繁殖于东北林区,越冬于华南常绿林,迁徙时记录于华东沿海各省份。

习性

多隐于山坡林下茂密灌丛中。常集小群。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