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秋沙鸭: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38~44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56~69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繁殖期出现于淡水湖泊、河流或林间沼泽中,越冬于开阔水面,但较少在海上出现。 | |||
== '''鸣声''' == | == '''鸣声''' == | ||
很少鸣叫。偶尔发出低沉的“kr-kr-kr-kr”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小型而优雅的鹊色鸭。雄鸟繁殖羽大部白色,眼罩、枕纹、翕部、初级飞羽和胸侧狭纹为黑色,体侧具灰色蠹状细纹。雌鸟和雄鸟冬羽上体灰色,具两道白色翼斑,下体白,眼周近黑,额、顶冠和枕部栗色。比普通秋沙鸭和红胸秋沙鸭体型小且整体短。喙短,灰色。中、小覆羽的白色部分形成了大的椭圆形图案,飞行时醒目。雄性繁殖羽:几乎全身白色,眼周和上背黑色,独特的配色堪比熊猫,无近似种。从额头到枕部有缨状冠羽。内侧大覆羽数枚为白色,因此三级飞羽和覆羽的白色连接部分较粗。雄性蚀羽:头部赤褐色,从脸颊到前颈部白色,酷似雌性。比雌性大一圈,体型稍长,上背黑色,三级飞羽比肩羽色浅,沾青灰色,覆羽的图案与雄性繁殖羽相同,要注意区分。雄性第一年冬羽:早期与雌性第一年冬羽相似,体偏大,喙和脸偏长。需注意头部、胸侧、肩羽等处是否长出雄性特征的白色羽毛。和雌性成鸟相比,覆羽的白色部分有褐色羽缘,看似污,大覆羽的白色部分狭窄,因此三级飞羽和覆羽的白色部分看起来有中断的感觉,需注意。雌性冬羽:比雄性小一圈,包括喙和脸在内,整体感觉较短。身体灰褐色,赤褐色的头部和白色的脸颊醒目,眼先黑色。雌性夏羽:眼先无黑色部分,酷似幼鸟。注意覆羽的翼斑无褐色羽缘,为纯白色。雌性第一年冬羽:似雌性成鸟,冬季眼先也无黑色,覆羽的翼斑有褐色羽缘而非纯白。另外,内侧大覆羽的白色部分宽窄不均,三级飞羽和覆羽的白色部分中间看似中断。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北欧和北亚,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国和日本。在中国,除海南和青藏高原西部外遍及全国。东北有繁殖记录,华北及以南有普遍越冬记录,易见。台湾偶见越冬记录。 | |||
[[文件:GROMS-白秋沙鸭-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白秋沙鸭-1.jpg|缩略图|白秋沙鸭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栖于小型池塘与河流,繁殖于树洞中。 | |||
== '''迁徙''' == | == '''迁徙''' == | ||
洲际迁徙迁徙性;冬季在西欧、中欧、东地中海、黑海、南苏联、中东、东中国、韩国和日本越冬。偶尔迁徙到更南方,因严寒冬季而被迫迁徙。(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2)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6行: | 第64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2行: | 第69行: | ||
[[分类:雁形目]] | [[分类:雁形目]] | ||
[[分类:鸭科]] | [[分类:鸭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47的最新版本
编号 | 53 |
中文名 | 白秋沙鸭 |
英文名 | Smew |
拉丁名 | Mergellus albell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38~44cm
翼长
56~69cm
生境
繁殖期出现于淡水湖泊、河流或林间沼泽中,越冬于开阔水面,但较少在海上出现。
鸣声
很少鸣叫。偶尔发出低沉的“kr-kr-kr-kr”声。
识别
小型而优雅的鹊色鸭。雄鸟繁殖羽大部白色,眼罩、枕纹、翕部、初级飞羽和胸侧狭纹为黑色,体侧具灰色蠹状细纹。雌鸟和雄鸟冬羽上体灰色,具两道白色翼斑,下体白,眼周近黑,额、顶冠和枕部栗色。比普通秋沙鸭和红胸秋沙鸭体型小且整体短。喙短,灰色。中、小覆羽的白色部分形成了大的椭圆形图案,飞行时醒目。雄性繁殖羽:几乎全身白色,眼周和上背黑色,独特的配色堪比熊猫,无近似种。从额头到枕部有缨状冠羽。内侧大覆羽数枚为白色,因此三级飞羽和覆羽的白色连接部分较粗。雄性蚀羽:头部赤褐色,从脸颊到前颈部白色,酷似雌性。比雌性大一圈,体型稍长,上背黑色,三级飞羽比肩羽色浅,沾青灰色,覆羽的图案与雄性繁殖羽相同,要注意区分。雄性第一年冬羽:早期与雌性第一年冬羽相似,体偏大,喙和脸偏长。需注意头部、胸侧、肩羽等处是否长出雄性特征的白色羽毛。和雌性成鸟相比,覆羽的白色部分有褐色羽缘,看似污,大覆羽的白色部分狭窄,因此三级飞羽和覆羽的白色部分看起来有中断的感觉,需注意。雌性冬羽:比雄性小一圈,包括喙和脸在内,整体感觉较短。身体灰褐色,赤褐色的头部和白色的脸颊醒目,眼先黑色。雌性夏羽:眼先无黑色部分,酷似幼鸟。注意覆羽的翼斑无褐色羽缘,为纯白色。雌性第一年冬羽:似雌性成鸟,冬季眼先也无黑色,覆羽的翼斑有褐色羽缘而非纯白。另外,内侧大覆羽的白色部分宽窄不均,三级飞羽和覆羽的白色部分中间看似中断。
分布
繁殖于北欧和北亚,越冬于印度北部、中国和日本。在中国,除海南和青藏高原西部外遍及全国。东北有繁殖记录,华北及以南有普遍越冬记录,易见。台湾偶见越冬记录。
习性
栖于小型池塘与河流,繁殖于树洞中。
迁徙
洲际迁徙迁徙性;冬季在西欧、中欧、东地中海、黑海、南苏联、中东、东中国、韩国和日本越冬。偶尔迁徙到更南方,因严寒冬季而被迫迁徙。(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