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肩雕: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68~84 cm'''
68~84 cm


== '''翼长''' ==
== '''翼长''' ==
'''176~216cm'''
176~216cm


== '''生境''' ==
== '''生境''' ==
'''夏季常栖息于 2000m以下的山地森林,迁徙期及冬季常栖息于低山丘陵、旷野、农田、荒漠、草原和沼泽湿地及河谷等地带。'''
夏季常栖息于 2000m以下的山地森林,迁徙期及冬季常栖息于低山丘陵、旷野、农田、荒漠、草原和沼泽湿地及河谷等地带。


== '''鸣声''' ==
== '''鸣声''' ==
'''有时发出似犬吠声。'''
有时发出似犬吠声。


== '''识别''' ==
== '''识别''' ==
'''大型深褐色雕。顶冠和枕部皮黄色,翕部两侧羽端白色。尾基具黑色和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对比明显。飞行时体羽和翼下覆羽全黑为其重要特征。滑翔时两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和翼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可见白色后翼缘,尾羽和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背部下方和腰部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方可见翼覆羽具两道浅色横纹。虹膜浅褐色,蜡膜黄色。'''
大型深褐色雕。顶冠和枕部皮黄色,翕部两侧羽端白色。尾基具黑色和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对比明显。飞行时体羽和翼下覆羽全黑为其重要特征。滑翔时两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和翼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可见白色后翼缘,尾羽和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背部下方和腰部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方可见翼覆羽具两道浅色横纹。虹膜浅褐色,蜡膜黄色。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古北界从德国至俄罗斯南部,越冬于东非至东南亚。在中国曾为繁殖鸟,现主要为冬候鸟,不常见,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各省,越冬于青海湖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福建和广东。'''
繁殖于古北界从德国至俄罗斯南部,越冬于东非至东南亚。在中国曾为繁殖鸟,现主要为冬候鸟,不常见,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各省,越冬于青海湖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福建和广东。


== '''迁徙''' ==
== '''迁徙''' ==
第59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5行: 第64行: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形目]]
[[分类:鹰科]]
[[分类:鹰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0:49的最新版本

编号 228
中文名 白肩雕
英文名 Eastern Imperial Eagle
拉丁名 Aquila heliac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VU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一级
CITES 附录Ⅰ
鹰形目
鹰科

体长

68~84 cm

翼长

176~216cm

生境

夏季常栖息于 2000m以下的山地森林,迁徙期及冬季常栖息于低山丘陵、旷野、农田、荒漠、草原和沼泽湿地及河谷等地带。

鸣声

有时发出似犬吠声。

识别

大型深褐色雕。顶冠和枕部皮黄色,翕部两侧羽端白色。尾基具黑色和灰色横斑,与其余的深褐色体羽对比明显。飞行时体羽和翼下覆羽全黑为其重要特征。滑翔时两翼弯曲。幼鸟皮黄色,体羽和翼覆羽具深色纵纹。飞行时可见白色后翼缘,尾羽和飞羽均色深,仅初级飞羽楔形尖端色浅。背部下方和腰部具大片乳白色斑。飞行时从上方可见翼覆羽具两道浅色横纹。虹膜浅褐色,蜡膜黄色。

分布

繁殖于古北界从德国至俄罗斯南部,越冬于东非至东南亚。在中国曾为繁殖鸟,现主要为冬候鸟,不常见,种群数量持续下降且已濒危。指名亚种繁殖于新疆西北部的天山地区,迁徙时见于东北部沿海各省,越冬于青海湖周围、云南西北部、甘肃、陕西、长江中游、福建和广东。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