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耳鹎: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18~20.5 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通常活动于中低海拔,适应各种生境,包括山地次生林、公园、果园、公路、芦苇荡、村庄及人类居住地附近等。 | |||
== '''鸣声''' == | == '''鸣声''' == | ||
鸣唱一般较短、饱满动听,通常第二声最高最响,然后降调,也有较长的“wit-ti-waet, queep kwil-ya,queek-kay”;鸣叫常为鸣唱的片段,如“queee-kwut”。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鹎。具长、窄而前翻的黑色羽冠,黑白色头部和特征性红色耳斑。上体余部偏褐色,下体皮黄色,臀部红色,尾端边缘白色。monticola亚种具完整的黑色胸带。幼鸟无红色耳斑,臀部粉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印度、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引种至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在中国,甚常见于海拔2000m以下的庭院、公园、次生林和灌丛中,指名亚种见于华南、海南和台湾monticola亚种见于西藏东南部至云南南部。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嘈杂、好动而喜群居。停歇于突出物上,常立于小树最高点发出鸣唱或叽喳声。喜开阔林区、林缘、次生林和村庄生境。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61行: | 第59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7行: | 第64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鹎科]] | [[分类:鹎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2:58的最新版本
编号 | 793 |
中文名 | 红耳鹎 |
英文名 | Red - whiskered Bulbul |
拉丁名 | Pycnonotus jocos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鹎科 |
体长
18~20.5 cm
生境
通常活动于中低海拔,适应各种生境,包括山地次生林、公园、果园、公路、芦苇荡、村庄及人类居住地附近等。
鸣声
鸣唱一般较短、饱满动听,通常第二声最高最响,然后降调,也有较长的“wit-ti-waet, queep kwil-ya,queek-kay”;鸣叫常为鸣唱的片段,如“queee-kwut”。
识别
中型鹎。具长、窄而前翻的黑色羽冠,黑白色头部和特征性红色耳斑。上体余部偏褐色,下体皮黄色,臀部红色,尾端边缘白色。monticola亚种具完整的黑色胸带。幼鸟无红色耳斑,臀部粉色。
分布
印度、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引种至澳大利亚和其他地区。在中国,甚常见于海拔2000m以下的庭院、公园、次生林和灌丛中,指名亚种见于华南、海南和台湾monticola亚种见于西藏东南部至云南南部。
习性
嘈杂、好动而喜群居。停歇于突出物上,常立于小树最高点发出鸣唱或叽喳声。喜开阔林区、林缘、次生林和村庄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