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脚隼: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13个中间版本)
第28行: 第28行:
|隼科
|隼科
|}
|}
[[文件:大篩子-红脚隼-1.jpg|缩略图|拍摄者:大篩子]]


== '''体长''' ==
== '''体长''' ==
'''25~30cm'''
25~30cm


== '''翼长''' ==
== '''翼长''' ==
'''63~71cm'''
63~71cm


== '''生境''' ==
== '''生境''' ==
'''常栖息于平原、低山疏林、丘陵、林缘地带、荒野、农田耕地等环境迁徙时亦见于城市中。'''
常栖息于平原、低山疏林、丘陵、林缘地带、荒野、农田耕地等环境迁徙时亦见于城市中。


== '''分布''' ==
== '''分布''' ==
'''广泛分布于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北方的夏候鸟,南方的旅鸟。'''
广泛分布于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北方的夏候鸟,南方的旅鸟。
[[文件:GROMS-红脚隼-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红脚隼-1.jpg|缩略图|红脚隼分布图]]
[[文件:GROMS-西红脚隼-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西红脚隼-1.jpg|缩略图|红脚隼分布图]]


== '''鸣声''' ==
== '''鸣声''' ==
'''有时发出响亮的“yi yi yi”声。'''
有时发出响亮的“yi yi yi”声。


== '''识别''' ==
== '''识别''' ==
'''小型灰色隼。腿部、腹部和臀部均为棕色。似西红脚隼,但飞行时可见其白色翼下覆羽。雌鸟额部白色,顶冠灰色并具黑色纵纹,背部和尾部灰色,尾部具黑色横斑,喉部白色,眼下具偏黑色髭纹,下体乳白色,胸部具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具黑色横斑,翼下白色并具黑色点斑和横斑。未成年鸟似雌鸟,但下体斑纹为棕褐色而非黑色。蜡膜和跗跖红色。'''
小型灰色隼。腿部、腹部和臀部均为棕色。似西红脚隼,但飞行时可见其白色翼下覆羽。雌鸟额部白色,顶冠灰色并具黑色纵纹,背部和尾部灰色,尾部具黑色横斑,喉部白色,眼下具偏黑色髭纹,下体乳白色,胸部具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具黑色横斑,翼下白色并具黑色点斑和横斑。未成年鸟似雌鸟,但下体斑纹为棕褐色而非黑色。蜡膜和跗跖红色。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中部和东北,印度东北部有一记录;迁徙时见于南亚次大陆和缅甸;越冬于非洲。在中国,在其繁殖区内甚常见。候鸟见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中部和东北,印度东北部有一记录;迁徙时见于南亚次大陆和缅甸;越冬于非洲。在中国,在其繁殖区内甚常见。候鸟见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文件:GROMS-红脚隼-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红脚隼-1.jpg|缩略图|红脚隼分布图]]
[[文件:GROMS-西红脚隼-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西红脚隼-1.jpg|缩略图|红脚隼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黄昏后捕捉昆虫,有时似燕鸻集群觅食。迁徙时集大群,多至数百只,常与黄爪隼混群。停歇于电线上。'''
黄昏后捕捉昆虫,有时似燕鸻集群觅食。迁徙时集大群,多至数百只,常与黄爪隼混群。停歇于电线上。


== '''迁徙''' ==
== '''迁徙''' ==
'''洲际迁徙
洲际迁徙红脚隼进行迁徙,穿越了东亚和南非之间的巨大距离。它们经常以大群的形式迁徙,数量可达数千只,有时与亚欧落地隼(Falco naumanni)或其他小隼一起迁徙。在9月下旬离开北方繁殖地,可能飞越印度洋,从印度到东非;主要在11月下旬和12月初到达冬季栖地,主要是从马拉维到特兰斯瓦尔地区;在2月末和3月主要离开冬季栖地,达到繁殖地于4月和5月初。详见第238页(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4年)
红脚隼进行迁徙,穿越了东亚和南非之间的巨大距离。它们经常以大群的形式迁徙,数量可达数千只,有时与亚欧落地隼(Falco naumanni)或其他小隼一起迁徙。在9月下旬离开北方繁殖地,可能飞越印度洋,从印度到东非;主要在11月下旬和12月初到达冬季栖地,主要是从马拉维到特兰斯瓦尔地区;在2月末和3月主要离开冬季栖地,达到繁殖地于4月和5月初。详见第238页(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4年)'''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红脚隼-1.jpg;拍摄者:大篩子,}}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72行: 第71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78行: 第76行:
[[分类:隼形目]]
[[分类:隼形目]]
[[分类:隼科]]
[[分类:隼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3:00的最新版本

编号 625
中文名 红脚隼
英文名 Amur Falcon
拉丁名 Falco amurens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二级
CITES 附录Ⅱ
隼形目
隼科

体长

25~30cm

翼长

63~71cm

生境

常栖息于平原、低山疏林、丘陵、林缘地带、荒野、农田耕地等环境迁徙时亦见于城市中。

分布

广泛分布于新疆和青藏高原以外地区,北方的夏候鸟,南方的旅鸟。

红脚隼分布图
红脚隼分布图

鸣声

有时发出响亮的“yi yi yi”声。

识别

小型灰色隼。腿部、腹部和臀部均为棕色。似西红脚隼,但飞行时可见其白色翼下覆羽。雌鸟额部白色,顶冠灰色并具黑色纵纹,背部和尾部灰色,尾部具黑色横斑,喉部白色,眼下具偏黑色髭纹,下体乳白色,胸部具醒目的黑色纵纹,腹部具黑色横斑,翼下白色并具黑色点斑和横斑。未成年鸟似雌鸟,但下体斑纹为棕褐色而非黑色。蜡膜和跗跖红色。

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至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中部和东北,印度东北部有一记录;迁徙时见于南亚次大陆和缅甸;越冬于非洲。在中国,在其繁殖区内甚常见。候鸟见于华东和华南地区。

红脚隼分布图
红脚隼分布图

习性

黄昏后捕捉昆虫,有时似燕鸻集群觅食。迁徙时集大群,多至数百只,常与黄爪隼混群。停歇于电线上。

迁徙

洲际迁徙红脚隼进行迁徙,穿越了东亚和南非之间的巨大距离。它们经常以大群的形式迁徙,数量可达数千只,有时与亚欧落地隼(Falco naumanni)或其他小隼一起迁徙。在9月下旬离开北方繁殖地,可能飞越印度洋,从印度到东非;主要在11月下旬和12月初到达冬季栖地,主要是从马拉维到特兰斯瓦尔地区;在2月末和3月主要离开冬季栖地,达到繁殖地于4月和5月初。详见第238页(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4年)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