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苇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59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4行: 第65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鹀科]]
[[分类:鹀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3:04的最新版本

编号 1481
中文名 红颈苇鹀
英文名 Ochre - rumped Bunting
拉丁名 Emberiza yessoens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NT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鹀科

体长

13-15cm

生境

栖息于邻近湿地的低山灌丛、湿生草甸和芦苇沼泽等。

鸣声

起始音较弱,语句较短,具金属光泽而略有起伏。鸣叫声为细弱的单音节“zèr-”声。

识别

较小的鹀。雄鸟繁殖羽头部黑色,似芦鹀和苇鹀,区别为无白色下髭纹且腰部和枕部棕色。雌鸟繁殖羽似雄鸟,但头部图纹则似芦鹀雌鸟,与芦鹀的区别为下体纵纹较少且色浅、枕部粉棕色、顶冠和耳羽色较深。雄鸟非繁殖羽似雌鸟,但喉部色较深。

分布

繁殖于日本、中国东北部和西伯利亚极东南部地区,冬季南迁至日本沿海、朝鲜半岛以及中国东部和南部。世界性近危。在中国不常见,continentalis亚种繁殖于东北沼泽地区,越冬于江苏和福建沿海,迁徙途经辽宁、河北和山东,迷鸟至香港。

习性

栖于芦苇地、有灌丛的沼泽地和高海拔潮湿草甸。越冬于沿海沼泽地区。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