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绿翅鸭: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34~38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58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同绿翅鸭。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罕见。国内有迷鸟记录于河北北戴河、江苏苏州、上海南汇东滩、浙江杭州、广东汕头和香港。 | |||
== '''鸣声''' == | == '''鸣声''' == | ||
似绿翅鸭。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小型鸭。极似绿翅鸭但肩羽无白色长纹且胸部两侧具白色纵纹,胸部色深,头部眼罩边缘皮黄色不甚明显。飞行中翼镜边缘较绿翅鸭色深而非白色。雌鸟野外难区分,仅靠雄鸟识别。雄鸟冬羽似雌鸟。雄性繁殖羽:颇似绿翅鸭雄性繁殖羽。最明显的特征是胸部和胁部之间的白色垂直粗线,而绿翅鸭为水平白色线且位于肩羽上。绿色带状斑从眼部向后延伸,周围有浅色线,但不如绿翅鸭清晰。胸侧至两胁的波状斑更细。胸部的浅橙色更深。由于肩羽和三级飞羽上的羽轴比绿翅鸭的更细,因此上体色看起来更浅、更均匀。最外侧三级飞羽上的黑色带比绿翅鸭短,不及羽端处。翼上覆羽部分,翼镜前方大覆羽上的浅色带比绿翅鸭更窄,并偏橙色。绿翅鸭×美洲绿翅鸭雄性杂交个体同时具有垂直和水平的白色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换羽顺序的缘故,水平白色线出现较晚,因此在其换羽初期很容易被误认为美洲绿翅鸭。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喙为黑色,而蚀羽的喙基则为浅黄色。与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需要综合肩羽的图案、翼覆羽和三级飞羽的差异和大小等来判断:肩羽通常为较细的横斑,而雌性则通常为纵纹。翼覆羽为灰色且无浅色羽缘,雌性则略带褐色且具有明显的浅色羽缘。三级飞羽长而尖,且略向下弯曲,而雌性则较短且略带褐色。换羽中的雄性蚀羽,其三级飞羽也可能较短,需注意。翼上覆羽部分,翼镜前方的浅色条带通常较宽。与雄性稚羽的区别:稚羽从胸部到腹部密布整齐排列的细小斑点,有助于识别。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也比成鸟体羽小且呈V字形。蚀羽的肩羽基本上为横斑,而稚羽则为纵纹。三级飞羽较长也是一个识别点,但对于换羽中的个体不适用。与雌性稚羽的区别,和“与雄性稚羽的区别”大致相同,此外翼覆羽为均匀的灰色,雌性稚羽则偏褐色并具浅色羽缘。雄性蚀羽→繁殖羽:与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来进行识别,这部分体羽在换羽过程中会一直保留到很晚。两胁体羽呈圆形,而稚羽则呈V字形。换羽相对较晚的最下方一排肩羽亦可用于识别。通常比稚羽更圆,且有较不明显的横斑,而稚羽则为醒目的纵纹。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与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区别,请参阅雄性蚀羽→繁殖羽项。雌性繁殖羽:与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背羽、肩羽和两胁体羽均为橙褐色,整体色调较明亮。三级飞羽具有明显的橙褐色斑。似雄性非繁殖羽的三级飞羽,但后者无橙褐色斑。雌性非繁殖羽:与稚羽的区别:稚羽从胸部到腹部密布细小斑点,且两胁和肩羽呈小而尖的V字形。与雄性蚀羽的区别,请参阅雄性蚀羽项。雄性稚羽:与雌性稚羽的区别:翼覆羽为均匀的灰褐色。而雌性稚羽则呈褐色并具明显的浅色羽缘。雌性稚羽:与雄性蚀羽、雌性非繁殖羽以及雄性稚羽的区别,请分别参阅对应项。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北美,越冬于美国南部和加勒比地区。迷鸟记录于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其他地区亦可能出现。国内有迷鸟记录于河北北戴河、江苏苏州、上海南汇东滩、浙江杭州、广东汕头和香港。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63行: | 第62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9行: | 第67行: | ||
[[分类:雁形目]] | [[分类:雁形目]] | ||
[[分类:鸭科]] | [[分类:鸭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3:14的最新版本
编号 | 38 |
中文名 | 美洲绿翅鸭 |
英文名 | Green - winged Teal |
拉丁名 | Anas carolinensi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34~38cm
翼长
58cm
生境
同绿翅鸭。
分布
罕见。国内有迷鸟记录于河北北戴河、江苏苏州、上海南汇东滩、浙江杭州、广东汕头和香港。
鸣声
似绿翅鸭。
识别
小型鸭。极似绿翅鸭但肩羽无白色长纹且胸部两侧具白色纵纹,胸部色深,头部眼罩边缘皮黄色不甚明显。飞行中翼镜边缘较绿翅鸭色深而非白色。雌鸟野外难区分,仅靠雄鸟识别。雄鸟冬羽似雌鸟。雄性繁殖羽:颇似绿翅鸭雄性繁殖羽。最明显的特征是胸部和胁部之间的白色垂直粗线,而绿翅鸭为水平白色线且位于肩羽上。绿色带状斑从眼部向后延伸,周围有浅色线,但不如绿翅鸭清晰。胸侧至两胁的波状斑更细。胸部的浅橙色更深。由于肩羽和三级飞羽上的羽轴比绿翅鸭的更细,因此上体色看起来更浅、更均匀。最外侧三级飞羽上的黑色带比绿翅鸭短,不及羽端处。翼上覆羽部分,翼镜前方大覆羽上的浅色带比绿翅鸭更窄,并偏橙色。绿翅鸭×美洲绿翅鸭雄性杂交个体同时具有垂直和水平的白色线。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换羽顺序的缘故,水平白色线出现较晚,因此在其换羽初期很容易被误认为美洲绿翅鸭。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喙为黑色,而蚀羽的喙基则为浅黄色。与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需要综合肩羽的图案、翼覆羽和三级飞羽的差异和大小等来判断:肩羽通常为较细的横斑,而雌性则通常为纵纹。翼覆羽为灰色且无浅色羽缘,雌性则略带褐色且具有明显的浅色羽缘。三级飞羽长而尖,且略向下弯曲,而雌性则较短且略带褐色。换羽中的雄性蚀羽,其三级飞羽也可能较短,需注意。翼上覆羽部分,翼镜前方的浅色条带通常较宽。与雄性稚羽的区别:稚羽从胸部到腹部密布整齐排列的细小斑点,有助于识别。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也比成鸟体羽小且呈V字形。蚀羽的肩羽基本上为横斑,而稚羽则为纵纹。三级飞羽较长也是一个识别点,但对于换羽中的个体不适用。与雌性稚羽的区别,和“与雄性稚羽的区别”大致相同,此外翼覆羽为均匀的灰色,雌性稚羽则偏褐色并具浅色羽缘。雄性蚀羽→繁殖羽:与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的区别: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两胁最上方一排体羽来进行识别,这部分体羽在换羽过程中会一直保留到很晚。两胁体羽呈圆形,而稚羽则呈V字形。换羽相对较晚的最下方一排肩羽亦可用于识别。通常比稚羽更圆,且有较不明显的横斑,而稚羽则为醒目的纵纹。雄性稚羽→第一次繁殖羽:与雄性蚀羽→繁殖羽的区别,请参阅雄性蚀羽→繁殖羽项。雌性繁殖羽:与雌性非繁殖羽的区别:背羽、肩羽和两胁体羽均为橙褐色,整体色调较明亮。三级飞羽具有明显的橙褐色斑。似雄性非繁殖羽的三级飞羽,但后者无橙褐色斑。雌性非繁殖羽:与稚羽的区别:稚羽从胸部到腹部密布细小斑点,且两胁和肩羽呈小而尖的V字形。与雄性蚀羽的区别,请参阅雄性蚀羽项。雄性稚羽:与雌性稚羽的区别:翼覆羽为均匀的灰褐色。而雌性稚羽则呈褐色并具明显的浅色羽缘。雌性稚羽:与雄性蚀羽、雌性非繁殖羽以及雄性稚羽的区别,请分别参阅对应项。
分布
繁殖于北美,越冬于美国南部和加勒比地区。迷鸟记录于日本,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其他地区亦可能出现。国内有迷鸟记录于河北北戴河、江苏苏州、上海南汇东滩、浙江杭州、广东汕头和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