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耳鹰: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63行: | 第63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8行: | 第69行: | ||
[[分类:鹰形目]] | [[分类:鹰形目]] | ||
[[分类:鹰科]] | [[分类:鹰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3:42的最新版本
编号 | 232 |
中文名 | 褐耳鹰 |
英文名 | Shikra |
拉丁名 | Accipiter badi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鹰形目 |
科 | 鹰科 |
体长
35 cm
翼长
52~68m
生境
喜浅山疏林或开阔林区及农田。
鸣声
通常无声,繁殖期会发出尖细的“Kyeew”声。
识别
中型、体色较浅的鹰。雄鸟浅蓝灰色的上体与黑色的初级飞羽对比明显,喉白并具浅灰色喉中线,胸、腹部具棕色和白色细横纹。雌鸟似雄鸟,但背部褐色,喉灰色较浓。未成年鸟体羽灰褐色并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和黑色喉中线,与雀鹰未成年鸟的区别在于下体具纵纹,与松雀鹰未成年鸟的区别在于上体色淡且尾部横纹较窄。虹膜黄色至褐色。
分布
非洲至南亚次大陆、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在中国,cenchroides亚种记录于西藏极西部,poliopsis亚种为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的罕见低海拔留鸟。
习性
适应力强,栖息于山地、丘陵、草原、干旱平原和湖泊附近,常单独于林缘及空旷地带轻轻鼓动两翼盘旋。一旦在空中发现林间和地面猎物,马上俯冲下来捕食,但很少追捕飞行中的林鸟,主要以小鸟、蛙、蜥蜴、鼠类和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用利爪抓住猎物再度起飞,到僻静处慢慢撕食。
迁徙
部分迁徙在分布范围的北界有规律的冬季迁徙者;一些鸟类向西南迁徙到阿拉伯地区;大多数迁徙至巴基斯坦、印度和东南亚。在印度和非洲的大多数其他地区定居,但在落叶乔木栖息地中会定期在较干燥和湿润的稀树草原之间迁徙。在西非,于10月至3月的旱季向南迁徙,在几内亚的林地中繁殖,然后在雨季再次向北迁徙;需要对西非的迁徙进行更精确的研究,例如塞内加尔和冈比亚全年都有分布,但在雨季数量更多。可能在西南非洲有类似但更不规则的迁徙。在肯尼亚的塔鲁沙漠和干旱的萨沃,鸟类在1月至3月向北迁徙。偶然迷鸟到马来西亚和苏门答腊。(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