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眶鸻: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11个中间版本)
第28行: 第28行:
|鸻科
|鸻科
|}
|}
[[文件:阿池-金眶鸻-1.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文件:刘芸洁-金眶鸻-1.jpg|缩略图|拍摄者:刘芸洁]]
[[文件:阿池-金眶鸻-2.JPG|缩略图|拍摄者:阿池]]


== '''体长''' ==
== '''体长''' ==
'''14~17cm'''
14~17cm


== '''生境''' ==
== '''生境''' ==
'''喜在淡水环境活动,常见于沼泽地、水田、河流沿岸等地,有时亦见于河口、盐田等地带。迁徙时亦见于河流、湖泊、水田、沼泽地、海岸或滩涂等环境。'''
喜在淡水环境活动,常见于沼泽地、水田、河流沿岸等地,有时亦见于河口、盐田等地带。迁徙时亦见于河流、湖泊、水田、沼泽地、海岸或滩涂等环境。


== '''分布''' ==
== '''分布''' ==
'''广泛分布于各地的淡水湿地环境。通常为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等地区的夏候鸟,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冬候鸟,但北方有部分个体为当地留鸟。C.d.curonicus除云南、贵州外见于各地;C.d.jerdoni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西南部等地。'''
广泛分布于各地的淡水湿地环境。通常为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等地区的夏候鸟,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冬候鸟,但北方有部分个体为当地留鸟。C.d.curonicus除云南、贵州外见于各地;C.d.jerdoni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西南部等地。
[[文件:GROMS-金眶鸻-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金眶鸻-1.jpg|缩略图|金眶鸻分布图]]


== '''鸣声''' ==
== '''鸣声''' ==
'''有时发出具金属音的“weiweiyou或weiyou”声。'''
有时发出具金属音的“weiweiyou或weiyou”声。


== '''识别''' ==
== '''识别''' ==
'''小型而喙短的鸻。与环颈鸻和马来鸻的区别在于具有黑色或褐色的闭合颈环以及黄色的跗跖,与剑鸻的区别在于黄色眼圈明显、飞行时无白色翼斑。未成年鸟以褐色取代成鸟的黑色。热带地区的jerdoni亚种体型略小。'''
小型而喙短的鸻。与环颈鸻和马来鸻的区别在于具有黑色或褐色的闭合颈环以及黄色的跗跖,与剑鸻的区别在于黄色眼圈明显、飞行时无白色翼斑。未成年鸟以褐色取代成鸟的黑色。热带地区的jerdoni亚种体型略小。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北非、古北界、东南亚至新几内亚岛,冬季南迁。在中国较常见,curonicus亚种繁殖于华北、华中及东南,迁徙途经东部省份至南方地区沿海及河口,jerdoni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和云南,冬季南迁,但北方有部分个体为当地留鸟。'''
繁殖于北非、古北界、东南亚至新几内亚岛,冬季南迁。在中国较常见,curonicus亚种繁殖于华北、华中及东南,迁徙途经东部省份至南方地区沿海及河口,jerdoni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和云南,冬季南迁,但北方有部分个体为当地留鸟。
[[文件:GROMS-金眶鸻-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金眶鸻-1.jpg|缩略图|金眶鸻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通常出现在沿海溪流、河流的沙洲,亦见于沼泽和沿海滩涂,有时见于内陆地区。'''
通常出现在沿海溪流、河流的沙洲,亦见于沼泽和沿海滩涂,有时见于内陆地区。


== '''迁徙''' ==
== '''迁徙''' ==
'''部分性迁徙
部分性迁徙种群迁徙,但可能在南部繁殖地区是定居性的;西欧种群穿越撒哈拉到热带地区越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六月至七月初,迁徙时间在七月末至九月初,到达热带非洲在八月末至九月。迁徙回归始于二月末,从三月中旬到达西北欧,高峰期在四月初至五月初,在东北欧比较晚一个月;在叶尼塞河流域,迁徙回归高峰期在五月末。西伯利亚和其他亚洲种群迁徙至东南亚和印度,在那里与定居鸟类混合;只有在向北迁徙时才会经过日本。迁徙通常是单独或小群迁徙,群体通常不超过10只鸟。金眶鸻种群在几内亚是定居性并且地方性游移,根据水源条件而在局部地区移动。种群最近在澳大利亚也有定期记录。(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
种群迁徙,但可能在南部繁殖地区是定居性的;西欧种群穿越撒哈拉到热带地区越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六月至七月初,迁徙时间在七月末至九月初,到达热带非洲在八月末至九月。迁徙回归始于二月末,从三月中旬到达西北欧,高峰期在四月初至五月初,在东北欧比较晚一个月;在叶尼塞河流域,迁徙回归高峰期在五月末。西伯利亚和其他亚洲种群迁徙至东南亚和印度,在那里与定居鸟类混合;只有在向北迁徙时才会经过日本。迁徙通常是单独或小群迁徙,群体通常不超过10只鸟。金眶鸻种群在几内亚是定居性并且地方性游移,根据水源条件而在局部地区移动。种群最近在澳大利亚也有定期记录。(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阿池-金眶鸻-1.JPG;拍摄者:阿池,阿池-金眶鸻-2.JPG;拍摄者:阿池,刘洁芸-金眶鸻-1.jpg;拍摄者:刘洁芸}}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69行: 第66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75行: 第71行:
[[分类:鸻形目]]
[[分类:鸻形目]]
[[分类:鸻科]]
[[分类:鸻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4:01的最新版本

编号 314
中文名 金眶鸻
英文名 Little Ringed Plover
拉丁名 Charadrius dubi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鸻形目
鸻科

体长

14~17cm

生境

喜在淡水环境活动,常见于沼泽地、水田、河流沿岸等地,有时亦见于河口、盐田等地带。迁徙时亦见于河流、湖泊、水田、沼泽地、海岸或滩涂等环境。

分布

广泛分布于各地的淡水湿地环境。通常为东北、西北、华北、华南等地区的夏候鸟,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冬候鸟,但北方有部分个体为当地留鸟。C.d.curonicus除云南、贵州外见于各地;C.d.jerdoni见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西南部等地。

金眶鸻分布图

鸣声

有时发出具金属音的“weiweiyou或weiyou”声。

识别

小型而喙短的鸻。与环颈鸻和马来鸻的区别在于具有黑色或褐色的闭合颈环以及黄色的跗跖,与剑鸻的区别在于黄色眼圈明显、飞行时无白色翼斑。未成年鸟以褐色取代成鸟的黑色。热带地区的jerdoni亚种体型略小。

分布

繁殖于北非、古北界、东南亚至新几内亚岛,冬季南迁。在中国较常见,curonicus亚种繁殖于华北、华中及东南,迁徙途经东部省份至南方地区沿海及河口,jerdoni亚种繁殖于西藏南部、四川南部和云南,冬季南迁,但北方有部分个体为当地留鸟。

金眶鸻分布图

习性

通常出现在沿海溪流、河流的沙洲,亦见于沼泽和沿海滩涂,有时见于内陆地区。

迁徙

部分性迁徙种群迁徙,但可能在南部繁殖地区是定居性的;西欧种群穿越撒哈拉到热带地区越冬;离开繁殖地的时间在六月至七月初,迁徙时间在七月末至九月初,到达热带非洲在八月末至九月。迁徙回归始于二月末,从三月中旬到达西北欧,高峰期在四月初至五月初,在东北欧比较晚一个月;在叶尼塞河流域,迁徙回归高峰期在五月末。西伯利亚和其他亚洲种群迁徙至东南亚和印度,在那里与定居鸟类混合;只有在向北迁徙时才会经过日本。迁徙通常是单独或小群迁徙,群体通常不超过10只鸟。金眶鸻种群在几内亚是定居性并且地方性游移,根据水源条件而在局部地区移动。种群最近在澳大利亚也有定期记录。(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