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眉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9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3-17cm'''
13-17cm


== '''生境''' ==
== '''生境''' ==
'''繁殖期栖息于泰加林的灌丛和湿地附近,迁徙季节和冬季栖息于低山平原的阔叶林和湿地附近灌丛,也见于疏林、灌木和农田。'''
繁殖期栖息于泰加林的灌丛和湿地附近,迁徙季节和冬季栖息于低山平原的阔叶林和湿地附近灌丛,也见于疏林、灌木和农田。


== '''鸣声''' ==
== '''鸣声''' ==
'''单音节的“zi-”声鸣叫,金属感强。鸣唱响亮而多颤音。'''
单音节的“zi-”声鸣叫,金属感强。鸣唱响亮而多颤音。


== '''识别''' ==
== '''识别''' ==
'''较小的鹀。头部具横斑。似白眉鹀,区别为眉纹前半段为黄色、下体偏白色且纵纹较多、翼斑亦偏白色、腰部更为斑驳且尾羽色较深、黑色颊纹更为明显并分散汇入胸部纵纹中。与灰头鹀冬羽的区别为腰部棕色、头部条纹较多且对比更为明显。'''
较小的鹀。头部具横斑。似白眉鹀,区别为眉纹前半段为黄色、下体偏白色且纵纹较多、翼斑亦偏白色、腰部更为斑驳且尾羽色较深、黑色颊纹更为明显并分散汇入胸部纵纹中。与灰头鹀冬羽的区别为腰部棕色、头部条纹较多且对比更为明显。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部。在中国不常见,越冬于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份有稀疏矮丛的开阔地带。'''
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部。在中国不常见,越冬于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份有稀疏矮丛的开阔地带。


== '''迁徙''' ==
== '''迁徙''' ==
第49行: 第49行: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阿池-黄眉鹀-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黄眉鹀-1.JPG;拍摄者:阿池}}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56行: 第57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2行: 第62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鹀科]]
[[分类:鹀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4:41的最新版本

编号 1469
中文名 黄眉鹀
英文名 Yellow - browed Bunting
拉丁名 Emberiza chrysophry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鹀科

体长

13-17cm

生境

繁殖期栖息于泰加林的灌丛和湿地附近,迁徙季节和冬季栖息于低山平原的阔叶林和湿地附近灌丛,也见于疏林、灌木和农田。

鸣声

单音节的“zi-”声鸣叫,金属感强。鸣唱响亮而多颤音。

识别

较小的鹀。头部具横斑。似白眉鹀,区别为眉纹前半段为黄色、下体偏白色且纵纹较多、翼斑亦偏白色、腰部更为斑驳且尾羽色较深、黑色颊纹更为明显并分散汇入胸部纵纹中。与灰头鹀冬羽的区别为腰部棕色、头部条纹较多且对比更为明显。

分布

繁殖于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北地区,越冬于中国南部。在中国不常见,越冬于长江流域和南方沿海各省份有稀疏矮丛的开阔地带。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