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岩鹨: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3-14.5cm生境'''
13-14.5cm生境


== '''识别''' ==
== '''识别''' ==
'''较小的褐色岩鹨。头部具明显黑白色图纹。顶冠褐色或灰色,头侧和喉部黑色(第一冬鸟喉部污白色),具白色的粗眉纹和细髭纹(第一冬鸟沾黄色)。上体余部褐色并具模糊的暗色纵纹。胸部和两胁偏粉色,渐变至臀部偏白色。第一冬鸟易与棕眉山岩鹨混淆,区别为喉部污白色。虹膜浅褐色,喙黑色,跗跖肉色偏褐色。'''
较小的褐色岩鹨。头部具明显黑白色图纹。顶冠褐色或灰色,头侧和喉部黑色(第一冬鸟喉部污白色),具白色的粗眉纹和细髭纹(第一冬鸟沾黄色)。上体余部褐色并具模糊的暗色纵纹。胸部和两胁偏粉色,渐变至臀部偏白色。第一冬鸟易与棕眉山岩鹨混淆,区别为喉部污白色。虹膜浅褐色,喙黑色,跗跖肉色偏褐色。


== '''分布''' ==
== '''分布''' ==
'''乌拉尔山至中亚、印度西北部和中国西北部,越冬于伊朗、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罕见,huttoni亚种繁殖于西北地区海拔3000m以下山地,冬季南迁至较低海拔处;指名亚种为新疆天山西部地区冬候鸟。'''
乌拉尔山至中亚、印度西北部和中国西北部,越冬于伊朗、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罕见,huttoni亚种繁殖于西北地区海拔3000m以下山地,冬季南迁至较低海拔处;指名亚种为新疆天山西部地区冬候鸟。


== '''习性''' ==
== '''习性''' ==
'''栖于稀疏林地的灌丛缠绕处。'''
栖于稀疏林地的灌丛缠绕处。


== '''鸣声''' ==
== '''鸣声''' ==
'''轻声的“trrt”声及微弱而清晰的颤音“si-si-si-si”。
轻声的“trrt”声及微弱而清晰的颤音“si-si-si-si”。
'''


== '''迁徙''' ==
== '''迁徙''' ==
第50行: 第49行: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黑喉岩鹨-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黑喉岩鹨-2.JPG;拍摄者:大篩子}}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57行: 第57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3行: 第62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岩鹨科]]
[[分类:岩鹨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4:50的最新版本

编号 1364
中文名 黑喉岩鹨
英文名 Black - throated Accentor
拉丁名 Prunella atrogular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岩鹨科

体长

13-14.5cm生境

识别

较小的褐色岩鹨。头部具明显黑白色图纹。顶冠褐色或灰色,头侧和喉部黑色(第一冬鸟喉部污白色),具白色的粗眉纹和细髭纹(第一冬鸟沾黄色)。上体余部褐色并具模糊的暗色纵纹。胸部和两胁偏粉色,渐变至臀部偏白色。第一冬鸟易与棕眉山岩鹨混淆,区别为喉部污白色。虹膜浅褐色,喙黑色,跗跖肉色偏褐色。

分布

乌拉尔山至中亚、印度西北部和中国西北部,越冬于伊朗、南亚次大陆西北部和喜马拉雅山脉。在中国罕见,huttoni亚种繁殖于西北地区海拔3000m以下山地,冬季南迁至较低海拔处;指名亚种为新疆天山西部地区冬候鸟。

习性

栖于稀疏林地的灌丛缠绕处。

鸣声

轻声的“trrt”声及微弱而清晰的颤音“si-si-si-si”。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