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甘肃省自然保护地系统、加强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生物多样性项目:修订间差异
(→成果) |
(→成果) |
||
(未显示3个用户的10个中间版本) | |||
第5行: | 第5行: | ||
== 地点 == | == 地点 == | ||
国家公园试点区: | 国家公园试点区:[[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多儿自然保护区]]、[[裕河自然保护区]] | ||
== 任务 == | == 任务 == | ||
第15行: | 第15行: | ||
== 成果 == | == 成果 == | ||
[[分类:项目]] | |||
[[ |
2024年10月30日 (三) 07:43的最新版本
项目简介
甘肃境内地形、气候多样,生物多样性复杂。西秦岭-岷山景观分布有大面积的森林,是重要的流域与中国中南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甘肃省建有60多个自然保护区,这些保护区对大熊猫、金丝猴等重要国内特有物种和全球受威胁物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林地景观之间的连通性和关键种群的生存力受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持续的土地管理的威胁,而气候变化又加剧了这些威胁。通过降低威胁和加强保护地系统的主流化等措施加强甘肃特有物种和全球受威胁物种保护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有效保护保护地、全球受威胁物种及其栖息地的法规与政策框架能力不足,法规与政策的实施不足,岷山西秦岭保护地系统管理的人员与机构保护能力不足以及保护地有效管理的知识管理、监测与评价能力缺乏。
地点
国家公园试点区:插岗梁自然保护区、多儿自然保护区、裕河自然保护区
任务
该项目将通过以下产出解决这些制约因素:1)改善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区以及全球受威胁物种保护的法规政策框架并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省级规划中的主流化;2)加强西秦岭岷山保护地与生态廊道并降低威胁;3)改进资料与知识管理、监测与评价,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 第一组分的关键产出包括改善省级层面的立法,编制省级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生物多样性在地方5年规划中的主流化,保护地、廊道网络和物种保护的规划,改善保护地系统与物种保护的机构能力,加强保护地系统的财务可持续性。第二组分的产出包括:在岷山西秦岭景观区扩大保护地与廊道25,000ha, 加强4个示范保护区(阿夏、插岗梁、多儿与裕河)管理的有效性和降低威胁(这些保护区覆盖的面积约为355,530ha), 加强社区的参与支持农牧民的生计。在第三组分下,通过中国保护地改革项目实现与利益相关者以及其他项目的知识分享,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公众意识建设。总体而言,项目的目标是加强栖息地的保护与联通,改善当地特有种与全球受威胁物种种群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