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9月16日 (六) 10:58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 云南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面积(公顷) | 61860.0 |
坐标 | 东经102°05′26″-102°25′07″,北纬22°33′34″-22°59′20″ |
海拔 | 平均2000m |
主要保护对象 |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野生动植物 |
类型 | 森林生态 |
级别 |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 19830427 |
主管部门 | 林业 |
地区描述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绿春县境中南部,属哀牢山南延余脉,与老挝丰沙里自然保护区相连。1983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2003年6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海拔2637米,总面积65058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5.3%,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绿色三角洲”之一。
地形地貌特征
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哀牢山南段三个分支中的中支,西北—东南走向,是下古生界的碎屑岩和变质岩组成的断块山。山脊明显,夹在茶卡河与渣玛河之间,地势北高南低,为构造侵蚀中山、高中山和深切峡谷相间的地貌形态,缺少盆地与宽谷平原,平均海拔2000m。主峰瑶人河源头,海拔2637m。哀牢山由玉溪地区南部进入红河州,受红河及其支流的分割,黄连山耸立于中段山地的南端,广义的黄连山为包围在牛孔河、勐漫河——小黑江和李仙江之间的倒三角形的一片山地;狭义的黄连山,则为小黑江,勐漫河与渣玛河之间的梁状山地。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就分布在广义的黄连山周围。由于该山体四周低下,被深切谷地包围,中部隆起,形成封闭独立的生态体系。
重要鸟类
重要植被
保护区有维管束植物2802余种,木本植物有600种,国家保护植物135种,珍稀濒危植物有1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有4种(绿春苏铁、长蕊木兰、东京龙脑香、多毛坡垒);国家二级保护有131种(喀西桫椤、绿春白桫椤、苏铁蕨、木瓜红、千果榄仁等);云南省级保护种有24种(小果木瓜红、小叶红光树、中华刺蕨等)。保护植物之丰富,珍稀种类之多,在中国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尚属少有。一级4种:有长蕊木兰、绿春苏铁、东京龙脑香、多毛坡垒;二级131种:喀西桫椤、绿春白桫椤、苏铁蕨、木瓜红、千果榄仁等;三级有红椿、楠木、桢木、大叶木兰、黄连等。
生态特征
①涵养水源效益。在生物体中,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保护区内原始森林涵养丰富的水资源,使山体成为一个天然水库,相当于一座1281万立方米的水库,直接灌溉周边46063亩农田,受益人数达16万人。②固土保肥效益。土壤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地,有供给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养分等生活条件的能力,即土壤肥力。森林植被的存在,其盘根错节的根系可以大大减轻雨水及地表径流对地表土的溅蚀作用,因而能保持土壤及其肥力不流失。同时,森林中每年大量的凋落物、动物粪便及土壤微生物合成土壤养分循环,使森林土壤肥力增加。③森林制氧和调节气候功能。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释放出大量O2,呼吸作用时吸收O2,但吸收的要比光合作用时放出的少得多。在白天,光合作用放出的O2比呼吸作用消耗的大20倍,可见,森林是一个巨大的O2加工厂。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各主要森林类型每年产生释放的O2将极大地改善该地区及周边地区的环境及空气质量状况。森林中树木枝叶花草对烟尘有较好的吸附作用,森林还可以减少噪音,树叶能分泌出诸如醚、醛酮、乙醇、萜烯、臭氧之类的易挥发性物质,这些物质有很强的杀菌或阻挡紫外线的能力。④保护生物基因库功能。森林环境具有恢复繁衍生物基因库的功能。因为生物多样性往往会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失去生存环境而减少,又会随着森林植被的恢复而增加。自然保护区建立后,通过采取各种保护措施,生物基因库将得到更好的保护。⑤保护野生生物物种及生物群落。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处在古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保存云南热带地区最为完整的热带季节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垂直带谱,同时,保护区内生存有众多野生珍稀濒危物种,如谭清苏铁、东京龙脑香、白颊长臂猿、黑长臂猿、印支虎、马来熊等都为世界Ⅰ级保护物种,且有多种仅分布于该保护区内。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有效地保护该区森林生态系统免遭破坏,同时为多种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更加优良的栖息环境,使其种群不断扩大。
采取的保护措施
黄连山自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硬举措”,如结合保护区实际,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同时,加强引导保护区周边群众增强自觉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机制,全面保护好黄连山的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强化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遗传资源保护。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部正在推动生物安全法的落实,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健全国门生物安全防范机制,防范物种资源流失和外来物种入侵。加强重点区域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预警、控制等工作,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管控水平。
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8%BF%9E%E5%B1%B1%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6288419922123253&wfr=spider&for=pc (3)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17254/7179wZAyDOiMSB9YujFZNd-61SiWp6sv8nGkyezpifw2bitjel7pyJz72xo5bolP45h-jVtJ8fgRM5IL5KUprNyLDBxZnIj0zx3vRK-dq8gDhL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