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9月16日 (六) 10:59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 安徽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 安徽省铜陵市 |
面积(公顷) | 31518.0 |
坐标 | 东经 117°39′30″—117°55′25″,北纬 30°46′20″—31°05′25″ 之间 |
海拔 | 无 |
主要保护对象 | 白鱀豚、江豚等珍稀水生生物 |
类型 | 野生动物 |
级别 |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 19850915 |
主管部门 | 环保 |
地区描述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是以滩涂湿地为主的内陆淡水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前身为1993年建成的铜陵白鱀豚养护场,2006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31518公顷,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鱀豚、江豚等野生动物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 地形地貌特征>>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枞阳和无为等县市的长江江段内,在东经 117°39′30″—117°55′25″,北纬 30°46′20″—31°05′25″ 之间,包括长江大堤以内(包括滩涂、江心洲等陆地)以及与长江相连通的河口水域和陆地区域。其范围上至枞阳县老洲,下至铜陵县金牛渡,全长58公里,总面积3151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9534公顷,缓冲区面积 6360 公顷,实验区面积 15624 公顷。
重要鸟类
根据多年的野外调查记录,经统计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鸟类200多种,分别隶属于16目50科,其中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二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主要分布在江面、江滩沼泽,江边芦苇丛,树林、灌林丛及农田村舍。
重要植被
浮游植物:保护区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绿藻门,再次为蓝藻门,其它种类偶见。常见种类有钝脆杆藻、针杆藻、桥弯藻、舟形藻、等片藻等。浮游植物计7门80多种。其中硅藻门约占50 %;绿藻门约占31%;蓝藻门占9%;甲藻门占5%:裸藻门占4%。金藻门和红藻门各2种,分别占检出种类的1.30%。 高等植物:根据调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有90余科500多种,其中有蕨类植物10余种;裸子植物近10种;被子植物500多种。
生态特征
铜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 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 55 公里,最高洪水位 16.64 米。
采取的保护措施
1、加强和铜陵市渔政站的配合,开展在长江春季禁渔期内的综合执法检查工作,同时将执法检查情况及时上报各自的上级主管部门。 2、针对珍稀水生动物不同的生长阶段,特别是在其洄游、繁殖时期,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铜陵市渔政站共同做好专项检查工作:坚决取缔电网、迷魂阵等非法渔具的使用;限制鱼类洄游通道和产卵场所的渔捕强度。 3、加大宣传力度、发放水生动物保护宣传手册、利用保护区和渔政部门的信息网络,做好对受伤搁浅和遭误捕的珍稀水生动物的救护工作。 4、利用保护区和渔政部门的各自优势,科学地引导专业渔民从渔捕的生产方式逐步向淡水养殖的生产方式过渡,以减少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保护淡水鱼类资源。
管理机构
铜陵市政府为主与原安徽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实行双重领导
参考文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3%9C%E9%99%B5%E6%B7%A1%E6%B0%B4%E8%B1%9A%E5%9B%BD%E5%AE%B6%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4424397 https://baike.sogou.com/v4754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