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导入1个版本) |
(没有差异)
|
2023年9月16日 (六) 11:04的最新版本
保护区名称 |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行政区域 |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
面积(公顷) | 167213.0 |
坐标 | 东经122°42′14″-123°18′05″,北纬51°17′42″-51°56′31″ |
海拔 | 800m-1200m |
主要保护对象 | 寒温带针叶落叶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
类型 | 森林生态 |
级别 | 国家级 |
始建时间 | 19840509 |
主管部门 | 林业 |
地区描述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境内,保护区南北长63公里,东西宽32公里,总面积167213公顷。东、南、北与呼中林业局施业区为邻,西以大兴安岭山脉主脊为界与内蒙古大兴安岭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连。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叶林及珍稀动植物。该自然保护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典型且完整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区内共有植物248种,野生动物(脊椎动物)178种,是中国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国家保护样本和物种基因库。
地形地貌特征
保护区的地貌属于中低山冰缘(或冻土)地貌。在地形地势上保持着中生代以来的基本轮廓。构成本区山体的主要岩石为花岗岩、石英粗面岩、玄武岩、石英斑岩等。地势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山峦连绵,地势起伏,海拔高度多在800——1200米之间。
重要鸟类
保护区由于长期的保护和管理,原始的寒温带森林生态环境以及高寒湿润的气候特点,为鸟类的分布、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保护区有鸟类131 种,隶属14 目29 科,按区系组成成份 ,典型的古北种111 种,广布种19 种,东洋种1 种,分别占鸟类总数的85% ,14% 和1% ;按分类学,雀形目 69 种,占鸟类总数的53% ,非雀形目 62 种,占鸟类总数的47% ;按居留情况分,候鸟84 种,占鸟类总数的64% ,留鸟35 种,占鸟类总数的27% ,旅鸟12 种,占鸟类总数的 9%。据调查保护区内共有野生动物(脊椎动物) 50 科 178 种,其中鸟类 131 种,兽类 33 种,两栖爬行和鱼类 14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黑嘴松鸡、金雕、貂熊、原麝、紫貂等 6 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天鹅、燕隼、花尾榛鸡、棕熊、猞猁、马鹿、驼鹿、水獭等 37 种。
重要植被
在野生植物资源中,经济植物占植物种类总数的63% ,其中经济用材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白桦等;浆果植物有笃斯越桔等;油料植物有偃松、金莲花等;密源植物有赤杨、悬钩子等;纤维植物有小叶樟、大叶樟等;单宁植物有龙牙草、花楸、绣线菊、荨麻、柳兰、唐松草等;食用菌有草蘑、榛蘑、油蘑等。保护区内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 5 种,其中二级保护植物有东北岩高兰,三级保护植物有樟子松、钻天柳、黄芪、草苁蓉等。
生态特征
黑龙江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开发“五区四站三条线”即森林游览区、休闲度假区、火烧迹地警示区、科考宣教区、野外探险区、中心站、加拉河管理站、白河管理站、科研站、大白山登顶专线、呼玛河漂流专线、黑瞎子洞探险专线及黄花山、五指峰等景观,自主修建了黄花山登山木栈道,森林游览环形步道,偃松观光塔,空中树屋,人工月牙湖等。保护区已成为观鸟、垂钓、登山、科考、观光、避暑、摄影的生态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采取的保护措施
1993年国家林业部以林计批字[1993]138号文件,批准建立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管理处。主要任务是对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管理。监督和执行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负责保护区内各种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等设施的建设,做好自然保护区内自然资源的调查统计工作,组织并协助保护区的各项科研活动与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科研合作,防止对主要保护对象的栖息地、生长环境的破坏。保护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及生物多样性 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呼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坚持走依法治区的道路,采取多种管理措施,实行严格的入山管理,强化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力度。近两年来,相继开展兴安一号、二号、三号行动和金雕行动,捣毁偷猎窝点27处,收缴各种渔具、猎具600多套,同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森林防火和野生动物保护意义,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保障了呼中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呈全面恢复良性循环状态。截止2010年,呼中自然保护区已完成三期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完成防火公路126公里,办公用房7400平方米,桥梁240延长米,购置各种机械58混合台,建立保护管理站4处,防火瞭望塔5座,停机坪3处,初步形成了保护管理功能。
管理机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