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头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58行: 第58行:




[[分类:物种]]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3行: 第64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鹀科]]
[[分类:鹀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4:54的最新版本

编号 1475
中文名 黑头鹀
英文名 Black - headed Bunting
拉丁名 Emberiza melanocephal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鹀科

体长

15.5-17.5cm

生境

栖息于开阔的林灌、农田、果园。

鸣声

鸣叫为单声的“jo”声。

识别

较大的斑驳褐色鹀。下体偏黄色且无纵纹。雄鸟繁殖羽头部黑色,冬羽体色较暗,背部偏褐色并具黑色纵纹,腰部有时沾棕色。雌鸟和幼鸟皮黄褐色,上体具深色纵纹。雄雌鸟均具两道偏白色翼斑。幼鸟在野外与褐头鹀难以区分。雌鸟与除褐头鹀以外的其他鹀类区别为体色较单一、尾下覆羽黄色且尾部无白色。与褐头鹀的区别为喙较大且不呈锥形。

分布

繁殖于地中海东部至中亚,越冬于印度,迷鸟至泰国、中国、日本和加里曼丹岛。在中国,为新疆西部罕见迁徙过境鸟,迷鸟至云南西南部、福建、浙江、香港和台湾。

习性

栖于有稀疏灌丛的开阔原野。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