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鸭: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 |||
第60行: | 第60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5行: | 第66行: | ||
[[分类:雁形目]] | [[分类:雁形目]] | ||
[[分类:鸭科]] | [[分类:鸭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9:14的最新版本
编号 | 34 |
中文名 | 斑嘴鸭 |
英文名 | Chinese Spot - billed Duck |
拉丁名 | Anas zonorhynch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58~63cm
翼长
83~91cm
生境
似印度斑嘴鸭,适应性强,对人类干扰的耐受性大。
鸣声
发出急促的“呱—呱—呱”声。
识别
大型鸭类,和绿头鸭几乎等大。雄性雌性羽色几乎相同,两性差异小。全身几乎黑褐色,头颈淡色。喙黑色,喙尖有显眼的橙黄色块。足为发红的橙色。翼镜呈青色,翼镜上下有狭窄的白色带。白色带比绿头鸭的窄,白色带宽窄具明显个体差异,有的个体完全没有大覆羽白色带。大覆羽白色带宽的个体提示了与绿头鸭杂交的可能性。雄性稚羽:和成鸟的区别:胁羽最上部羽毛更尖,呈V字形,不像成鸟那样圆。从胸到腹的纵纹更细密,且整齐排列。根据这点亦可识别。背羽、肩羽、胁羽的羽缘多在羽尖处有缺刻。成鸟的蹼主要为橙色,幼鸟蹼呈灰色,此点可作为识别的参考。与雌性稚羽的区分相当困难,特别是在发育早期。但是根据尾部覆羽的颜色是发黑还是发褐、体型大小、喙长等,有时也能分辨出来。稚羽→第一次繁殖羽:若胁羽最上部残留先端更尖的V字形稚羽,则可判断其处于从稚羽到第一次繁殖羽的换羽中。胁羽最上部换羽较迟,对于成鸟、幼鸟的识别很有帮助。一般换羽后的新羽更圆、颜色更深;旧稚羽更尖、颜色更淡。蹼残留灰色时,对识别亦有帮助。成鸟的蹼大多数时候橙色。此点亦有个体差异,需结合其他识别要点,综合判断。雌性繁殖羽:和非繁殖羽的区别:最大的区别在于三级飞羽或多或少都有某种程度的褐色斑。非繁殖羽三级飞羽类似雄性,黑褐色具明显白色羽缘。更换繁殖羽的时间因个体不同而有差异。和雄性成鸟的区别:依据三级飞羽有褐色斑可以区分。尾部覆羽颜色稍淡,沾褐色。这点对识别也有帮助。若结成繁殖对,则体型较小的为雌性。雌性非繁殖羽:与雌性繁殖羽的区别参见雌性繁殖羽项。与雄性成鸟的区别参见雄性成鸟项。和雌性稚羽的区别:胁羽更圆。胸腹部的斑点不像稚羽那样细密整齐排列。各羽羽缘尖端无缺刻。雌性稚羽:和雌性成鸟的区别参见雌性非繁殖羽项。和雄性稚羽的区别参见雄性稚羽项。
分布
缅甸、东北亚和中国。在中国,全国性常见。北方的繁殖种群在冬季会南迁越冬,南方的留鸟种群呈扩大趋势。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