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枕燕鸥: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 |||
第63行: | 第63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8行: | 第69行: | ||
[[分类:鸻形目]] | [[分类:鸻形目]] | ||
[[分类:鸥科]] | [[分类:鸥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4:55的最新版本
编号 | 418 |
中文名 | 黑枕燕鸥 |
英文名 | Black - naped Tern |
拉丁名 | Sterna sumatran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鸻形目 |
科 | 鸥科 |
体长
30~35 cm
翼长
60~61cm
生境
栖息于海岸、礁岩或海岛。
鸣声
叫声似“gui~gui”声,或较尖厉的叫声。
识别
较小的燕鸥。体羽极白,叉尾极长,枕部具黑色带。上体浅灰色,下体白色,头部白色,眼先具黑色点斑。第一冬个体顶冠具褐色杂斑,枕部具近黑色斑。幼鸟头侧和枕部灰褐色,上体近褐色并具皮黄色和灰色的扇贝状斑,腰部偏白色,尾圆而无叉。虹膜褐色,喙黑色而喙端黄色(成鸟)或污黄色(幼鸟),跗跖黑色(成鸟)或黄色(幼鸟)。
分布
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沿海的热带岛屿及澳大利亚北部。在中国为定期但不常见的夏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南和华南沿海的海上岩礁和岛屿,亦见于香港、台湾、海南和南沙群岛。一些个体越冬于海南附近及更南的岛屿。
习性
群居,与其他燕鸥混群,喜沙滩和珊瑚礁海岸,极少到泥滩,从不到内陆。
迁徙
部分迁徙一些种群在繁殖地周围为定居性,而其他种群则从那里分散到海上。迁徙路线(如果有的话)尚未记录。个别鸟类会迷失至莱恩群岛(中太平洋),也有记录到南非的偶发鸟类。(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