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脸䴓: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 |||
第55行: | 第55行: |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0行: | 第61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鳾科]] | [[分类:鳾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50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139 |
中文名 | 白脸鳾 |
英文名 | Przevalski's Nuthatch |
拉丁名 | Sitta przewalskii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鳾科 |
体长
11~12cm
生境
栖息于中高海拔的针叶林。
鸣声
鸣声为连续响亮的“ji-juer”声。
识别
小型䴓。具环绕眼部的明显特征性皮黄色颊斑。上体紫灰色并具黑色顶冠和半颈环,下体浓黄褐色。
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和中国西部。在中国,不常见于青藏高原东部的青海东北部、甘肃西南部、四川北部和西部、云南北部以及西藏东部的亚高山森林中。夏季见于海拔2000m至林线之间,冬季下至海拔1000m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