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树鸭: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14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38~40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70~74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通常栖息于树木环绕的小型浅水水域,如小池塘、稻田等,在人类干扰较少、浮水植物充足时,也会集群在大型开阔水域栖息。 | |||
== '''鸣声''' == | == '''鸣声''' == | ||
常边飞边叫,发出失细的“wee-wee”声,听上去类似鸣禽在叫。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的红褐色鸭。顶冠深褐色,头、颈皮黄色,深褐色背部具棕色扇贝状纹,下体浅红褐色,喙灰色。只比绿翅鸭稍大,颈长、足长,体型独特的小型鸭。在岸上时,站姿笔直。眼大,喙和足灰黑色。在中国分布的鸭类中,这是唯一飞行时足长于尾羽的种类。飞行时,翅宽,覆羽有明显的砖红色。雄性 雌性无羽色差异。稚羽:比成鸟色淡,全身偏灰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在中国,繁殖于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夏季偶见于长江下游、广东南部、海南和台湾,北京有迷鸟记录。越冬于热带地区。地区性常见。 | |||
[[文件:GROMS-栗树鸭-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栗树鸭-1.jpg|缩略图|栗树鸭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集小到大群活动于湖泊、沼泽、红树林和稻田。停歇时颈部挺直。半夜行性。 | |||
== '''迁徙''' == | == '''迁徙''' == | ||
部分迁徙大部分是定居的,只有中国最北部的种群在冬季离开繁殖区。其他地区的常驻鸟类可能会因水源的变化而进行局部迁徙。(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主编),1992)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7行: | 第64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3行: | 第69行: | ||
[[分类:雁形目]] | [[分类:雁形目]] | ||
[[分类:鸭科]] | [[分类:鸭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9:37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 |
中文名 | 栗树鸭 |
英文名 | Lesser Whistling Duck |
拉丁名 | Dendrocygna javanic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雁形目 |
科 | 鸭科 |
体长
38~40cm
翼长
70~74cm
生境
通常栖息于树木环绕的小型浅水水域,如小池塘、稻田等,在人类干扰较少、浮水植物充足时,也会集群在大型开阔水域栖息。
鸣声
常边飞边叫,发出失细的“wee-wee”声,听上去类似鸣禽在叫。
识别
中型的红褐色鸭。顶冠深褐色,头、颈皮黄色,深褐色背部具棕色扇贝状纹,下体浅红褐色,喙灰色。只比绿翅鸭稍大,颈长、足长,体型独特的小型鸭。在岸上时,站姿笔直。眼大,喙和足灰黑色。在中国分布的鸭类中,这是唯一飞行时足长于尾羽的种类。飞行时,翅宽,覆羽有明显的砖红色。雄性 雌性无羽色差异。稚羽:比成鸟色淡,全身偏灰色。
分布
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在中国,繁殖于云南南部和广西西南部,夏季偶见于长江下游、广东南部、海南和台湾,北京有迷鸟记录。越冬于热带地区。地区性常见。
习性
集小到大群活动于湖泊、沼泽、红树林和稻田。停歇时颈部挺直。半夜行性。
迁徙
部分迁徙大部分是定居的,只有中国最北部的种群在冬季离开繁殖区。其他地区的常驻鸟类可能会因水源的变化而进行局部迁徙。(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主编),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