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额圆尾鹱: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11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30~31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63~71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活动于近海至远洋的温带至热带海洋。 | |||
== '''鸣声''' == | == '''鸣声''' == | ||
沙哑而沉闷的“gu~gu ~e”声,有时发出特别低沉的“e~~ e”喉音。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小型的黑白色鹱。羽色识别性高,上体深色,下体多为白色,后翼缘黑色,且具翼角延伸出来斜跨翼下覆羽的明显黑色粗带。肩角浅灰色,额部白色显著,喉部及下体均为白色,胸部有宽阔的灰色半颈环,在胸口断开并不连在一起。尾部灰黑色。翼部斑纹有别于中国海域的其他鹱类。飞行快速且上下翻飞,飞行时翅下有黑白对比明显的花纹,是本种飞行时最显著的识别特征。喙黑色,跗跖粉红色,趾黑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萨哈林岛、日本南部诸岛、夏威夷及北太平洋西部。在中国,为旅鸟或迷鸟,指名亚种偶见于台湾、福建沿海、上海、浙江1。 | |||
[[文件:GROMS-白额圆尾鹱-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白额圆尾鹱-1.jpg|缩略图|白额圆尾鹱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集群繁殖,通常不跟随船只。 | |||
== '''迁徙''' == | == '''迁徙''' == | ||
洋内迁徙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北太平洋地区,尽管有些鸟类会留在日本东部的温暖海域,但也有记录显示它们北至萨哈林岛。(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5行: | 第64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1行: | 第69行: | ||
[[分类:鹱形目]] | [[分类:鹱形目]] | ||
[[分类:鹱科]] | [[分类:鹱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58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35 |
中文名 | 白额圆尾鹱 |
英文名 | Bonin Petrel |
拉丁名 | Pterodroma hypoleuc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鹱形目 |
科 | 鹱科 |
体长
30~31cm
翼长
63~71cm
生境
活动于近海至远洋的温带至热带海洋。
鸣声
沙哑而沉闷的“gu~gu ~e”声,有时发出特别低沉的“e~~ e”喉音。
识别
小型的黑白色鹱。羽色识别性高,上体深色,下体多为白色,后翼缘黑色,且具翼角延伸出来斜跨翼下覆羽的明显黑色粗带。肩角浅灰色,额部白色显著,喉部及下体均为白色,胸部有宽阔的灰色半颈环,在胸口断开并不连在一起。尾部灰黑色。翼部斑纹有别于中国海域的其他鹱类。飞行快速且上下翻飞,飞行时翅下有黑白对比明显的花纹,是本种飞行时最显著的识别特征。喙黑色,跗跖粉红色,趾黑色。
分布
繁殖于萨哈林岛、日本南部诸岛、夏威夷及北太平洋西部。在中国,为旅鸟或迷鸟,指名亚种偶见于台湾、福建沿海、上海、浙江1。
习性
集群繁殖,通常不跟随船只。
迁徙
洋内迁徙该物种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北太平洋地区,尽管有些鸟类会留在日本东部的温暖海域,但也有记录显示它们北至萨哈林岛。(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