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兀鹫: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55~65 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155~170 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活动于山区、丘陵及山前荒漠。 | |||
== '''鸣声''' == | == '''鸣声''' == | ||
通常寂静无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猛禽。体羽近乎全白,仅飞羽为黑色。脸部裸露皮肤为橙色或黄色。幼鸟体色暗淡,随年龄逐渐变浅。雌雄同型。飞行时可见翼指6枚。成年体色以白为。未成鸟通体深色,但头色为灰色或是青色,背后可见白色“U”形带于腰部。本种有明显楔形尾,头形和喙显得极细。停落状态下可见其喙细长带沟,鼻孔亦呈长形,头部羽毛披针状。 | |||
== '''分布''' == | == '''分布''' == | ||
在中国仅记录于新疆西部。在国外分布于西欧、北非、西亚及南亚印度次大陆。 | |||
[[文件:GROMS-白兀鹫-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白兀鹫-1.jpg|缩略图|白兀鹫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干旱平原地带。常成群活动。食性很杂,可取食尸体、小型脊椎动物、昆虫和哺乳动物粪便。在垃圾场亦可见到其踪迹。有记录本种的指名亚种可用喙衔住石头击碎坚硬的鸟卵取食,此行为在其他亚种中看不到,研究发现此为天生本能而非后天习得。白兀鹫种群在大部分分布区域中正经历严重的衰落。在欧洲及中东大部分地区,其数量20年内已经下降超过一半,引起衰落的原因不明,但推测与使用抗炎止痛药双氯芬酸钠有关,来自西班牙的研究还发现吸收抗生素也会抑制它们的免疫系统,较易造成感染。此外也与铅中毒、杀虫剂和触电有关。 | |||
== '''迁徙''' == | == '''迁徙''' == | ||
部分迁徙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是迁徙的,而在阿拉伯、撒哈拉以南非洲、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定居的;在印度次大陆主要是定居的,但在某些地区也有局部的迁徙。在北部繁殖地区主要出现在3月至9月;冬季目击非常罕见,尽管该物种在西班牙西南部的多纳纳湿地(Coto Donana)小范围越冬。大多数迁徙鸟类通过直布罗陀、苏伊士和曼德海峡到达非洲;如今,该物种仅在赤道以北越冬;一些幼鸟在第二年继续留在非洲。(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4)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5行: | 第64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1行: | 第69行: | ||
[[分类:鹰形目]] | [[分类:鹰形目]] | ||
[[分类:鹰科]] | [[分类:鹰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35的最新版本
编号 | 209 |
中文名 | 白兀鹫 |
英文名 | Egyptian Vulture |
拉丁名 | Neophron percnopter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EN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二级 |
CITES | - |
目 | 鹰形目 |
科 | 鹰科 |
体长
55~65 cm
翼长
155~170 cm
生境
活动于山区、丘陵及山前荒漠。
鸣声
通常寂静无声。
识别
中型猛禽。体羽近乎全白,仅飞羽为黑色。脸部裸露皮肤为橙色或黄色。幼鸟体色暗淡,随年龄逐渐变浅。雌雄同型。飞行时可见翼指6枚。成年体色以白为。未成鸟通体深色,但头色为灰色或是青色,背后可见白色“U”形带于腰部。本种有明显楔形尾,头形和喙显得极细。停落状态下可见其喙细长带沟,鼻孔亦呈长形,头部羽毛披针状。
分布
在中国仅记录于新疆西部。在国外分布于西欧、北非、西亚及南亚印度次大陆。
习性
栖息于山地、丘陵和干旱平原地带。常成群活动。食性很杂,可取食尸体、小型脊椎动物、昆虫和哺乳动物粪便。在垃圾场亦可见到其踪迹。有记录本种的指名亚种可用喙衔住石头击碎坚硬的鸟卵取食,此行为在其他亚种中看不到,研究发现此为天生本能而非后天习得。白兀鹫种群在大部分分布区域中正经历严重的衰落。在欧洲及中东大部分地区,其数量20年内已经下降超过一半,引起衰落的原因不明,但推测与使用抗炎止痛药双氯芬酸钠有关,来自西班牙的研究还发现吸收抗生素也会抑制它们的免疫系统,较易造成感染。此外也与铅中毒、杀虫剂和触电有关。
迁徙
部分迁徙在其分布范围的北部是迁徙的,而在阿拉伯、撒哈拉以南非洲、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是定居的;在印度次大陆主要是定居的,但在某些地区也有局部的迁徙。在北部繁殖地区主要出现在3月至9月;冬季目击非常罕见,尽管该物种在西班牙西南部的多纳纳湿地(Coto Donana)小范围越冬。大多数迁徙鸟类通过直布罗陀、苏伊士和曼德海峡到达非洲;如今,该物种仅在赤道以北越冬;一些幼鸟在第二年继续留在非洲。(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