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颈瓣蹼鹬: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16~20cm | |||
== '''翼长''' == | == '''翼长''' == | ||
30~41 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迁徙时活动于沿海的多种水体,包括水塘、沼泽、 河流、 湖泊、水库。越冬时活动于海上。 | |||
== '''鸣声''' == | == '''鸣声''' == | ||
飞行时发出尖锐的颤音“twick”声,似金翅雀。 | |||
== '''识别''' == | == '''识别''' == | ||
极小的灰、白色鹬。喙细长,有时在海上游泳。顶冠和眼周黑色,上体灰色而羽轴色深,下体偏白色,飞行时深色腰部和宽阔白色翼斑明显可见。飞行似燕。夏羽色深,喉部白色,眼后棕色眉纹下延至颈部形成围兜,肩羽金黄色。与滨鹬类的区别在于喙细并具黑色眼斑。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全北界,越冬于世界各地的海上。在中国为罕见过境鸟,迁徙时从新疆经青藏高原东部到云南和西藏南部,或经中部内陆湿地至南方,及东北北部经东部沿海各地和台湾,越冬于海南。 | |||
[[文件:GROMS-红颈瓣蹼鹬-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红颈瓣蹼鹬-1.jpg|缩略图|红颈瓣蹼鹬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冬季在海上集大群,觅食浮游生物。性不惧人,易于接近。有时到陆上的池塘或滩涂觅食。 | |||
== '''迁徙''' == | == '''迁徙''' == | ||
洲际迁徙红颈瓣蹼鹬进行陆地上的迁徙,非繁殖季节则在开阔的海洋上度过。北美的种群主要在南美洲的洪堡海流边缘越冬;从10月至3月期间,数量众多的鸟类在秘鲁附近,而在智利附近则很少见,表明其分布范围比较靠北;在迁徙时穿越北加拿大和西美国,它们会出现在盐湖上,例如莫诺湖、盐湖城和阿尔伯特湖,成千上万只鸟类会在那里停留,然后向南飞越海洋。在西大西洋,迁徙向南的鸟类可能包括来自北美洲、格陵兰和冰岛的一些鸟类,数量庞大,例如1977年8月,在船湾聚集的鸟类数量高达20,000只,但这些鸟的冬季栖息地尚不清楚;它们很少被观察到飞越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向太平洋方向飞行,因此不太可能飞越这些区域,但大西洋中也没有已知的冬季栖息地。西欧亚种群在阿拉伯海越冬;它们在广阔的区域迁徙,但很多鸟类会经过里海和哈萨克斯坦的湖泊,迁徙发生在8月至9月和4月至5月,1959年5月,有60万只鸟类在腾格里湖停留;它们通过阿曼湾进入和离开阿拉伯海。红颈瓣蹼鹬于5月底至6月中旬到达繁殖地,温带纬度地区会早3-4周,雌鸟通常比雄鸟到达得更早;雌鸟在6月底离开,成年雄鸟在7月底离开,雏鸟在8月离开。东西伯利亚的种群在东印度群岛越冬,通过陆地和海洋迁徙。冬季和春季迁徙时具有群居行为。(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年)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第65行: | 第64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1行: | 第69行: | ||
[[分类:鸻形目]] | [[分类:鸻形目]] | ||
[[分类:丘鹬科]] | [[分类:丘鹬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3:04的最新版本
编号 | 364 |
中文名 | 红颈瓣蹼鹬 |
英文名 | Red - necked Phalarope |
拉丁名 | Phalaropus lobat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鸻形目 |
科 | 丘鹬科 |
体长
16~20cm
翼长
30~41 cm
生境
迁徙时活动于沿海的多种水体,包括水塘、沼泽、 河流、 湖泊、水库。越冬时活动于海上。
鸣声
飞行时发出尖锐的颤音“twick”声,似金翅雀。
识别
极小的灰、白色鹬。喙细长,有时在海上游泳。顶冠和眼周黑色,上体灰色而羽轴色深,下体偏白色,飞行时深色腰部和宽阔白色翼斑明显可见。飞行似燕。夏羽色深,喉部白色,眼后棕色眉纹下延至颈部形成围兜,肩羽金黄色。与滨鹬类的区别在于喙细并具黑色眼斑。
分布
繁殖于全北界,越冬于世界各地的海上。在中国为罕见过境鸟,迁徙时从新疆经青藏高原东部到云南和西藏南部,或经中部内陆湿地至南方,及东北北部经东部沿海各地和台湾,越冬于海南。
习性
冬季在海上集大群,觅食浮游生物。性不惧人,易于接近。有时到陆上的池塘或滩涂觅食。
迁徙
洲际迁徙红颈瓣蹼鹬进行陆地上的迁徙,非繁殖季节则在开阔的海洋上度过。北美的种群主要在南美洲的洪堡海流边缘越冬;从10月至3月期间,数量众多的鸟类在秘鲁附近,而在智利附近则很少见,表明其分布范围比较靠北;在迁徙时穿越北加拿大和西美国,它们会出现在盐湖上,例如莫诺湖、盐湖城和阿尔伯特湖,成千上万只鸟类会在那里停留,然后向南飞越海洋。在西大西洋,迁徙向南的鸟类可能包括来自北美洲、格陵兰和冰岛的一些鸟类,数量庞大,例如1977年8月,在船湾聚集的鸟类数量高达20,000只,但这些鸟的冬季栖息地尚不清楚;它们很少被观察到飞越加勒比海和中美洲向太平洋方向飞行,因此不太可能飞越这些区域,但大西洋中也没有已知的冬季栖息地。西欧亚种群在阿拉伯海越冬;它们在广阔的区域迁徙,但很多鸟类会经过里海和哈萨克斯坦的湖泊,迁徙发生在8月至9月和4月至5月,1959年5月,有60万只鸟类在腾格里湖停留;它们通过阿曼湾进入和离开阿拉伯海。红颈瓣蹼鹬于5月底至6月中旬到达繁殖地,温带纬度地区会早3-4周,雌鸟通常比雄鸟到达得更早;雌鸟在6月底离开,成年雄鸟在7月底离开,雏鸟在8月离开。东西伯利亚的种群在东印度群岛越冬,通过陆地和海洋迁徙。冬季和春季迁徙时具有群居行为。(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