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鹳: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第28行: 第28行:
|鹳科
|鹳科
|}
|}
[[文件:王春晓-黑鹳-2.JPG|缩略图|拍摄者:王春晓]]
[[文件:王春晓-黑鹳-1.JPG|缩略图|拍摄者:王春晓]]
[[文件:大篩子-黑鹳-4.jpg|缩略图|拍摄者:大篩子]]
[[文件:大篩子-黑鹳-1.jpg|缩略图|拍摄者:大篩子]]
[[文件:大篩子-黑鹳-2.jpg|缩略图|拍摄者:大篩子]]
[[文件:大篩子-黑鹳-3.jpg|缩略图|拍摄者:大篩子]]


== '''体长''' ==
== '''体长''' ==
'''100~120cm'''
100~120cm


== '''生境''' ==
== '''生境''' ==
'''繁殖期多选择靠近山崖的河流觅食,在崖壁上筑巢,越冬时会选择沼泽地、浅水湖泊等处。'''
繁殖期多选择靠近山崖的河流觅食,在崖壁上筑巢,越冬时会选择沼泽地、浅水湖泊等处。


== '''鸣声''' ==
== '''鸣声''' ==
'''通常沉默,但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咕咕声。'''
通常沉默,但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咕咕声。


== '''识别''' ==
== '''识别''' ==
'''不易被误认的大型黑色鹳。下胸、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喙和跗跖红色。黑色区域的体羽具绿紫色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侧为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
不易被误认的大型黑色鹳。下胸、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喙和跗跖红色。黑色区域的体羽具绿紫色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侧为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


== '''分布''' ==
== '''分布''' ==
'''欧洲至中国北方,越冬至南亚次大陆和非洲。在中国数量罕见且持续下降,繁殖于北方,越冬至长江以南地区和台湾。分布于除西藏之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繁殖,长江流域、西南高原湖泊越冬,不常见,但在集中繁殖或越冬区较易见。'''
欧洲至中国北方,越冬至南亚次大陆和非洲。在中国数量罕见且持续下降,繁殖于北方,越冬至长江以南地区和台湾。分布于除西藏之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繁殖,长江流域、西南高原湖泊越冬,不常见,但在集中繁殖或越冬区较易见。
[[文件:GROMS-黑鹳-1.jpg|缩略图]]
[[文件:GROMS-黑鹳-1.jpg|缩略图|黑鹳分布图]]


== '''习性''' ==
== '''习性''' ==
'''栖于沼泽、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地区。性惧人。冬季有时集小群活动。'''
栖于沼泽、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地区。性惧人。冬季有时集小群活动。


== '''迁徙''' ==
== '''迁徙''' ==
'''部分迁徙
部分迁徙迁徙性;西班牙有部分定居种群;南非的鸟类在繁殖后会散居,并进行局部的高度迁移。西北古北界的鸟类大多绕过地中海,虽然没有库翁白鹳那样频繁,但能够进行持久的振翅飞行;很少有鸟类越过赤道。从欧洲到达和离开的迁徙在3月/4月和9月达到高峰,大约比库翁白鹳晚两周。迁徙活动在一天中相对平均分布。在印度,多以小群体出现,常常与斑鹳一起出现。在波兰,有报道称离巢区有近10公里的觅食活动。(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迁徙性;西班牙有部分定居种群;南非的鸟类在繁殖后会散居,并进行局部的高度迁移。西北古北界的鸟类大多绕过地中海,虽然没有库翁白鹳那样频繁,但能够进行持久的振翅飞行;很少有鸟类越过赤道。从欧洲到达和离开的迁徙在3月/4月和9月达到高峰,大约比库翁白鹳晚两周。迁徙活动在一天中相对平均分布。在印度,多以小群体出现,常常与斑鹳一起出现。在波兰,有报道称离巢区有近10公里的觅食活动。(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王春晓-黑鹳-2.JPG;拍摄者:王春晓,王春晓-黑鹳-1.JPG;拍摄者:王春晓,大篩子-黑鹳-4.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黑鹳-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黑鹳-2.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黑鹳-3.jpg;拍摄者:大篩子,}}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68行: 第62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74行: 第67行:
[[分类:鹳形目]]
[[分类:鹳形目]]
[[分类:鹳科]]
[[分类:鹳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5:06的最新版本

编号 154
中文名 黑鹳
英文名 Black Stork
拉丁名 Ciconia nigr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一级
CITES 附录Ⅱ
鹳形目
鹳科

体长

100~120cm

生境

繁殖期多选择靠近山崖的河流觅食,在崖壁上筑巢,越冬时会选择沼泽地、浅水湖泊等处。

鸣声

通常沉默,但是会发出一种特殊的咕咕声。

识别

不易被误认的大型黑色鹳。下胸、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喙和跗跖红色。黑色区域的体羽具绿紫色光泽。飞行时翼下黑色,仅三级飞羽和次级飞羽内侧为白色。眼周裸露皮肤红色。幼鸟上体褐色,下体白色。

分布

欧洲至中国北方,越冬至南亚次大陆和非洲。在中国数量罕见且持续下降,繁殖于北方,越冬至长江以南地区和台湾。分布于除西藏之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于东北、华北和西北繁殖,长江流域、西南高原湖泊越冬,不常见,但在集中繁殖或越冬区较易见。

黑鹳分布图

习性

栖于沼泽、池塘、湖泊、河流沿岸及河口地区。性惧人。冬季有时集小群活动。

迁徙

部分迁徙迁徙性;西班牙有部分定居种群;南非的鸟类在繁殖后会散居,并进行局部的高度迁移。西北古北界的鸟类大多绕过地中海,虽然没有库翁白鹳那样频繁,但能够进行持久的振翅飞行;很少有鸟类越过赤道。从欧洲到达和离开的迁徙在3月/4月和9月达到高峰,大约比库翁白鹳晚两周。迁徙活动在一天中相对平均分布。在印度,多以小群体出现,常常与斑鹳一起出现。在波兰,有报道称离巢区有近10公里的觅食活动。(摘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 1992)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