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白鹳: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 |||
第28行: | 第28行: | ||
|鹳科 | |鹳科 | ||
|} | |} | ||
== '''体长''' == | == '''体长''' == | ||
110~115 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栖息于沼泽环境和开阔的田野,也会在草地上觅食。 | |||
== '''鸣声''' == | == '''鸣声''' == | ||
不会鸣叫,用上下喙相互击打发出“哒哒”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大型的纯白色鹳。两翼和厚直的喙部为黑色。跗跖红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色。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与纯白色的体羽对比明显。与白鹳的区别在于喙部颜色。未成年鸟为污黄白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东北亚和日本。在中国,罕见或区域性常见,繁殖于东北地区开阔原野和森林,越冬于长江下游的湖泊,偶有冬候鸟至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和香港,夏候鸟偶见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在部分地区会利用人工招引巢和输电塔,繁殖地正在向南方扩张。 | |||
[[文件:GROMS-东方白鹳-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东方白鹳-1.jpg|缩略图|东方白鹳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同白鹳。 | |||
== '''迁徙''' == | == '''迁徙''' == | ||
洲际迁徙东方鸻是一种洲际迁徙的鸟类。它们在7月离开繁殖地,雄鸟先离开。主要的非繁殖地在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和中北部;在9月至12月期间,少量鸟类会经过韩国、日本、香港、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和东南亚;在中国东部,8月至9月和3月至4月期间经过迁徙,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非常丰富;它们在9月中旬到10月抵达澳大利亚。在中国和非繁殖地之间的记录非常稀少,这表明它们可能直接进行非停歇性的飞行;在印度尼西亚的记录也相对较少。在澳大利亚,东方鸻的活动不规律,似乎是对降雨和温度变化的响应;它们在沿海地区的出现通常与干旱或热浪有关。鸟类可能会直接从内陆地区出发前往亚洲,而无需访问海岸;它们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离开的时间是2月至4月,也许主要是3月中旬;从4月下旬开始,它们会在蒙古中部,繁殖地的南部出现。(摘自del Hoyo J,Elliott A,Sargatal J(编),1996)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摆万奇-东方白鹳-1.jpg;拍摄者:摆万奇,王春晓-东方白鹳-1.JPG;拍摄者:王春晓,摆万奇-东方白鹳-2.jpg;拍摄者:摆万奇,王春晓-东方白鹳-2.JPG;拍摄者:王春晓,摆万奇-东方白鹳-3.jpg;拍摄者:摆万奇,于秀波-东方白鹳-1.png;拍摄者:于秀波,王建民-东方白鹳-4.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东方白鹳-5.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东方白鹳-1.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东方白鹳-2.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东方白鹳-3.JPG;拍摄者:王建民,阿池-东方白鹳-5.JPG;拍摄者:阿池,阿池-东方白鹳-4.JPG;拍摄者:阿池,大篩子-东方白鹳-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东方白鹳-3.jpg;拍摄者:大篩子,阿池-东方白鹳-6.jpg;拍摄者:阿池,阿池-东方白鹳-7.jpg;拍摄者:阿池,大篩子-东方白鹳-2.jpg;拍摄者:大篩子,阿池-东方白鹳-3.JPG;拍摄者:阿池,阿池-东方白鹳-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东方白鹳-1.JPG;拍摄者:阿池,大篩子-东方白鹳-4.jpg;拍摄者:大篩子}}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84行: | 第62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90行: | 第67行: | ||
[[分类:鹳形目]] | [[分类:鹳形目]] | ||
[[分类:鹳科]] | [[分类:鹳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7:45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57 |
中文名 | 东方白鹳 |
英文名 | Oriental Stork |
拉丁名 | Ciconia boycian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EN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一级 |
CITES | 附录Ⅰ |
目 | 鹳形目 |
科 | 鹳科 |
体长
110~115 cm
生境
栖息于沼泽环境和开阔的田野,也会在草地上觅食。
鸣声
不会鸣叫,用上下喙相互击打发出“哒哒”声。
识别
大型的纯白色鹳。两翼和厚直的喙部为黑色。跗跖红色,眼周裸露皮肤粉红色。飞行时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与纯白色的体羽对比明显。与白鹳的区别在于喙部颜色。未成年鸟为污黄白色。
分布
东北亚和日本。在中国,罕见或区域性常见,繁殖于东北地区开阔原野和森林,越冬于长江下游的湖泊,偶有冬候鸟至陕西南部、西南地区和香港,夏候鸟偶见于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在部分地区会利用人工招引巢和输电塔,繁殖地正在向南方扩张。
习性
同白鹳。
迁徙
洲际迁徙东方鸻是一种洲际迁徙的鸟类。它们在7月离开繁殖地,雄鸟先离开。主要的非繁殖地在澳大利亚的西北部和中北部;在9月至12月期间,少量鸟类会经过韩国、日本、香港、菲律宾、密克罗尼西亚和东南亚;在中国东部,8月至9月和3月至4月期间经过迁徙,特别是在长江流域非常丰富;它们在9月中旬到10月抵达澳大利亚。在中国和非繁殖地之间的记录非常稀少,这表明它们可能直接进行非停歇性的飞行;在印度尼西亚的记录也相对较少。在澳大利亚,东方鸻的活动不规律,似乎是对降雨和温度变化的响应;它们在沿海地区的出现通常与干旱或热浪有关。鸟类可能会直接从内陆地区出发前往亚洲,而无需访问海岸;它们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离开的时间是2月至4月,也许主要是3月中旬;从4月下旬开始,它们会在蒙古中部,繁殖地的南部出现。(摘自del Hoyo J,Elliott A,Sargatal J(编),1996)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摆万奇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摆万奇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摆万奇
-
拍摄者:于秀波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大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