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顶鸡:修订间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 |||
第28行: | 第28行: | ||
|秧鸡科 | |秧鸡科 | ||
|} | |} | ||
== '''体长''' == | == '''体长''' == | ||
36~39 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栖息于各类开阔水域,尤喜流速缓慢、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挺水植物的水域,如湖泊、池塘、水库、河湾和沼泽等。 | |||
== '''鸣声''' == | == '''鸣声''' == | ||
求偶时会发出短促响亮的单调“kow”声和“kick”声,或者两个音节的“kick-kowp”声。雌性的声音比雄性更短促而高亢。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不易被误认的大型黑色秧鸡。具显眼的白色喙和额甲。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狭窄近白色后翼缘。虹膜红色,喙白色,跗跖灰绿色,具瓣蹼足。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古北界、中东、南亚次大陆。越冬于非洲、东南亚和菲律宾,亦至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atra亚种为北方湖泊、溪流中的常见繁殖鸟,冬季迁至北纬32°以南。分布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广布而常见,长江以北的种群主要为夏候鸟,冬季南迁;长江以南多为留鸟,但也会随着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进行短距离迁移。 | |||
[[文件:GROMS-骨顶鸡-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骨顶鸡-1.jpg|缩略图|骨顶鸡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高度水栖性和群栖性,常潜入水中在湖床觅食水草。繁殖期相互争斗追打。起飞前在水面上长距离助跑。 | |||
== '''迁徙''' == | == '''迁徙''' == | ||
部分迁徙骨顶鸡在温暖和温带地区全年存在,尽管不一定是常驻鸟类,在受大陆气候影响的欧亚地区主要是候鸟。在西北古北区,北方种群从北海、黑海和里海、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南至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利亚北部、尼日尔南部和乍得西部沙漠绿洲,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沙漠绿洲,以及苏丹北部(尼罗河沿岸)越冬。在欧洲大陆范围内的运动呈宽广的前线,由西到南,通过波罗的海的沿海运动将来自莫斯科等东部地区的鸟类带到北海地区;南向运动发生在9月至11月,返程运动发生在3月至5月。骨顶鸡在宽广的范围上穿越撒哈拉沙漠,11月到达西非越冬地区,并在3月至4月离开。在黑海和里海到伊拉克的越冬地区越冬的鸟类可能来自前苏联,9月至12月和2月至4月在阿塞拜疆有记录。迁徙期间可能发生换羽迁徙;虽然研究不多,但其中一些涉及非繁殖成年鸟,而在丹麦、巴伐利亚、波登湖、黑海和可能更广泛的地区,6月至9月出现换羽集中。在亚洲的进一步东部地区,北方种群在印度次大陆越冬,2月至5月观察到北向迁徙,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还在东南亚至泰国、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11月至3月记录)以及东至日本南部和琉球群岛越冬,有时有迷鸟到达北马里亚纳群岛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骨顶鸡-2.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骨顶鸡-1.jpg;拍摄者:大篩子,王春晓-骨顶鸡-1.JPG;拍摄者:王春晓,王春晓-骨顶鸡-2.JPG;拍摄者:王春晓,王春晓-骨顶鸡-3.JPG;拍摄者:王春晓,}}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67行: | 第62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3行: | 第67行: | ||
[[分类:鹤形目]] | [[分类:鹤形目]] | ||
[[分类:秧鸡科]] | [[分类:秧鸡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4:26的最新版本
编号 | 283 |
中文名 | 骨顶鸡 |
英文名 | Eurasian Coot |
拉丁名 | Fulica atr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鹤形目 |
科 | 秧鸡科 |
体长
36~39 cm
生境
栖息于各类开阔水域,尤喜流速缓慢、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挺水植物的水域,如湖泊、池塘、水库、河湾和沼泽等。
鸣声
求偶时会发出短促响亮的单调“kow”声和“kick”声,或者两个音节的“kick-kowp”声。雌性的声音比雄性更短促而高亢。
识别
不易被误认的大型黑色秧鸡。具显眼的白色喙和额甲。体羽深黑灰色,仅飞行时可见狭窄近白色后翼缘。虹膜红色,喙白色,跗跖灰绿色,具瓣蹼足。
分布
繁殖于古北界、中东、南亚次大陆。越冬于非洲、东南亚和菲律宾,亦至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中国,atra亚种为北方湖泊、溪流中的常见繁殖鸟,冬季迁至北纬32°以南。分布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广布而常见,长江以北的种群主要为夏候鸟,冬季南迁;长江以南多为留鸟,但也会随着气候和食物的变化进行短距离迁移。
习性
高度水栖性和群栖性,常潜入水中在湖床觅食水草。繁殖期相互争斗追打。起飞前在水面上长距离助跑。
迁徙
部分迁徙骨顶鸡在温暖和温带地区全年存在,尽管不一定是常驻鸟类,在受大陆气候影响的欧亚地区主要是候鸟。在西北古北区,北方种群从北海、黑海和里海、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南至塞内加尔、马里、尼日利亚北部、尼日尔南部和乍得西部沙漠绿洲,以及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南部的沙漠绿洲,以及苏丹北部(尼罗河沿岸)越冬。在欧洲大陆范围内的运动呈宽广的前线,由西到南,通过波罗的海的沿海运动将来自莫斯科等东部地区的鸟类带到北海地区;南向运动发生在9月至11月,返程运动发生在3月至5月。骨顶鸡在宽广的范围上穿越撒哈拉沙漠,11月到达西非越冬地区,并在3月至4月离开。在黑海和里海到伊拉克的越冬地区越冬的鸟类可能来自前苏联,9月至12月和2月至4月在阿塞拜疆有记录。迁徙期间可能发生换羽迁徙;虽然研究不多,但其中一些涉及非繁殖成年鸟,而在丹麦、巴伐利亚、波登湖、黑海和可能更广泛的地区,6月至9月出现换羽集中。在亚洲的进一步东部地区,北方种群在印度次大陆越冬,2月至5月观察到北向迁徙,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还在东南亚至泰国、柬埔寨、越南和菲律宾(11月至3月记录)以及东至日本南部和琉球群岛越冬,有时有迷鸟到达北马里亚纳群岛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
-
拍摄者:王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