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斑鸻:修订间差异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28行: | 第28行: | ||
|鸻科 | |鸻科 | ||
|} | |} | ||
== '''体长''' == | == '''体长''' == | ||
27~31cm | |||
== '''生境''' == | == '''生境''' == | ||
迁徙时常成群在海边滩涂或海岸附近的稻田活动,少量个体至内陆湿地。夏季繁殖于北极苔原带和北极海岸附近。越冬时喜在沙洲、河口、潮间带等地活动。 | |||
== '''鸣声''' == | == '''鸣声''' == | ||
有时发出响亮而具金属音的“wei,wei,wei”声。 | |||
== '''识别''' == | == '''识别''' == | ||
敦实的中型鸻。喙短而厚,体型比金斑鸻更大,头和喙亦更大,冬羽上体褐灰色,下体偏白色,飞行时翼斑和腰部偏白,黑色腋羽和白色翼下覆羽形成对比。雄鸟繁殖羽下体黑色似金斑鸻,但上体偏银灰色、尾下覆羽白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全北界北部,越冬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在中国,迁徙途经东北、华东和华中,冬候鸟常见于南方地区沿海及河口地带。东部沿海部分地区有度夏种群。 | |||
[[文件:GROMS-灰斑鸻-1.jpg|缩略图]] | [[文件:GROMS-灰斑鸻-1.jpg|缩略图|灰斑鸻分布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集小群在潮间带和沙滩上觅食。 | |||
== '''迁徙''' == | == '''迁徙''' == | ||
洲际迁徙迁徙性。7月至9月离开繁殖地;幼鸟在成鸟离开后5-6周离开;南下迁徙持续到11月,可能更晚。返程迁徙从4月开始,大部分北方越冬鸟直到6月初才离开;南非的首次离开在2月。返抵苔原的时间为5月末至6月初。澳大利亚种群的一部分沿着西北地区的海岸线向西飞行,到达西非;其他鸟类沿着东地中海迁徙路径南下,到达东南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在韩国、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区有定期迁徙;东大西洋迁徙路径上的鸟类来自整个俄罗斯,但也可能来自加拿大东部北极地区;鸟类从塔伊米尔(Taymir)向西和南方向离开。新北界种群主要在北美洲的海岸越冬;向北迁徙时,它们沿着南北美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形成广泛的前沿;在南下旅途中,迁徙路线更偏东。在旧大陆,雌鸟的越冬地比雄鸟更南;雏鸟和其他非繁殖鸟类在首次夏季时留在越冬地或部分向北迁徙。秋季通常在早晨和傍晚迁徙。(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年) | |||
== '''参考文献''' == | == '''参考文献''' ==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刘洁芸-灰斑鸻-1.jpg;拍摄者:刘洁芸,王建民-灰斑鸻-2.jpg;拍摄者:王建民,王建民-灰斑鸻-1.jpg;拍摄者:王建民,阿池-灰斑鸻-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灰斑鸻-3.JPG;拍摄者:阿池,阿池-灰斑鸻-1.JPG;拍摄者:阿池}}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68行: | 第62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74行: | 第67行: | ||
[[分类:鸻形目]] | [[分类:鸻形目]] | ||
[[分类:鸻科]] | [[分类:鸻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0:17的最新版本
编号 | 311 |
中文名 | 灰斑鸻 |
英文名 | Grey Plover |
拉丁名 | Pluvialis squatarola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鸻形目 |
科 | 鸻科 |
体长
27~31cm
生境
迁徙时常成群在海边滩涂或海岸附近的稻田活动,少量个体至内陆湿地。夏季繁殖于北极苔原带和北极海岸附近。越冬时喜在沙洲、河口、潮间带等地活动。
鸣声
有时发出响亮而具金属音的“wei,wei,wei”声。
识别
敦实的中型鸻。喙短而厚,体型比金斑鸻更大,头和喙亦更大,冬羽上体褐灰色,下体偏白色,飞行时翼斑和腰部偏白,黑色腋羽和白色翼下覆羽形成对比。雄鸟繁殖羽下体黑色似金斑鸻,但上体偏银灰色、尾下覆羽白色。
分布
繁殖于全北界北部,越冬于热带、亚热带沿海地区。在中国,迁徙途经东北、华东和华中,冬候鸟常见于南方地区沿海及河口地带。东部沿海部分地区有度夏种群。
习性
集小群在潮间带和沙滩上觅食。
迁徙
洲际迁徙迁徙性。7月至9月离开繁殖地;幼鸟在成鸟离开后5-6周离开;南下迁徙持续到11月,可能更晚。返程迁徙从4月开始,大部分北方越冬鸟直到6月初才离开;南非的首次离开在2月。返抵苔原的时间为5月末至6月初。澳大利亚种群的一部分沿着西北地区的海岸线向西飞行,到达西非;其他鸟类沿着东地中海迁徙路径南下,到达东南非洲、南亚和澳大利亚;在韩国、日本和中国东北地区有定期迁徙;东大西洋迁徙路径上的鸟类来自整个俄罗斯,但也可能来自加拿大东部北极地区;鸟类从塔伊米尔(Taymir)向西和南方向离开。新北界种群主要在北美洲的海岸越冬;向北迁徙时,它们沿着南北美洲的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岸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形成广泛的前沿;在南下旅途中,迁徙路线更偏东。在旧大陆,雌鸟的越冬地比雄鸟更南;雏鸟和其他非繁殖鸟类在首次夏季时留在越冬地或部分向北迁徙。秋季通常在早晨和傍晚迁徙。(引自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eds),1996年)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刘洁芸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王建民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