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鹨: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体长''' == | == '''体长''' == | ||
14-16cm生境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橄榄色鹨。具明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为上体纵纹较少、喉部和两胁皮黄色且胸部和两胁布满黑色纵纹。yunnanensis亚种翕部和腹部的纵纹比指名亚种更不明显。下喙偏粉色而上喙角质色,跗跖粉色。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东亚,越冬于南亚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岛。在中国常见于海拔4000m以下的开阔林地,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和喜马拉雅山脉,越冬于东南、华中、华南、台湾和海南;yunnanensis亚种繁殖于陕西南部至云南和西藏南部,越冬于华南、海南和台湾。 | |||
== '''习性''' == | == '''习性''' == | ||
比其他鹨更喜林地生境,受惊时降落于树上。 | |||
== '''鸣声''' == | == '''鸣声''' == | ||
鸣唱为一连串响亮悠远之声,以颤音结尾。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50行: | 第49行: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树鹨-3.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树鹨-2.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树鹨-1.jpg;拍摄者:大篩子}}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57行: | 第57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63行: | 第62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鹡鸰科]] | [[分类:鹡鸰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09:35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381 |
中文名 | 树鹨 |
英文名 | Olive - backed Pipit |
拉丁名 | Anthus hodgsoni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LC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鹡鸰科 |
体长
14-16cm生境
识别
中型橄榄色鹨。具明显的白色眉纹。与其他鹨的区别为上体纵纹较少、喉部和两胁皮黄色且胸部和两胁布满黑色纵纹。yunnanensis亚种翕部和腹部的纵纹比指名亚种更不明显。下喙偏粉色而上喙角质色,跗跖粉色。
分布
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和东亚,越冬于南亚次大陆、东南亚、菲律宾和加里曼丹岛。在中国常见于海拔4000m以下的开阔林地,指名亚种繁殖于东北和喜马拉雅山脉,越冬于东南、华中、华南、台湾和海南;yunnanensis亚种繁殖于陕西南部至云南和西藏南部,越冬于华南、海南和台湾。
习性
比其他鹨更喜林地生境,受惊时降落于树上。
鸣声
鸣唱为一连串响亮悠远之声,以颤音结尾。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大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