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鹀: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8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6-18cm'''
16-18cm


== '''生境''' ==
== '''生境''' ==
'''繁殖期栖息于开阔的苔原和湿地草原;迁徙和越冬期栖息于低山平原灌丛和农田。'''
繁殖期栖息于开阔的苔原和湿地草原;迁徙和越冬期栖息于低山平原灌丛和农田。


== '''鸣声''' ==
== '''鸣声''' ==
'''鸣叫声为一串快速的颤音“diu-diu-”,音色似铁爪鹀,但韵律感更强。'''
鸣叫声为一串快速的颤音“diu-diu-”,音色似铁爪鹀,但韵律感更强。


== '''识别''' ==
== '''识别''' ==
'''丰满的大型黑白色鹀。具小型黑色喙。雄鸟繁殖羽不易被误认,白色的头部、下体和翼斑与黑色的体羽余部形成对比。雌鸟繁殖羽顶冠、脸颊和枕部具偏灰色纵纹,胸部具些许橙褐色纵纹。第一冬个体黑色较少,体羽沾橙褐色,顶冠和胸部尤为明显。幼鸟头、胸部灰色。'''
丰满的大型黑白色鹀。具小型黑色喙。雄鸟繁殖羽不易被误认,白色的头部、下体和翼斑与黑色的体羽余部形成对比。雌鸟繁殖羽顶冠、脸颊和枕部具偏灰色纵纹,胸部具些许橙褐色纵纹。第一冬个体黑色较少,体羽沾橙褐色,顶冠和胸部尤为明显。幼鸟头、胸部灰色。


== '''分布''' ==
== '''分布''' ==
'''繁殖于北极苔原和海岸悬崖,冬季南迁至约北纬50°地区。在中国,vlasowae亚种的少数个体越冬于天山、阿尔泰山脉、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北部,迷鸟至河北、江苏和台湾。'''
繁殖于北极苔原和海岸悬崖,冬季南迁至约北纬50°地区。在中国,vlasowae亚种的少数个体越冬于天山、阿尔泰山脉、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北部,迷鸟至河北、江苏和台湾。


== '''习性''' ==
== '''习性''' ==
'''栖于裸露地面。冬季集群但一般不与其他鸟类混群。一般快步疾走但亦作并足跳跃。集群觅食中位于后方的个体作蛙跳式移动至鸟群前方。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炫耀飞行,随后突然降至地面。不甚惧人。
栖于裸露地面。冬季集群但一般不与其他鸟类混群。一般快步疾走但亦作并足跳跃。集群觅食中位于后方的个体作蛙跳式移动至鸟群前方。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炫耀飞行,随后突然降至地面。不甚惧人。
'''


== '''迁徙''' ==
== '''迁徙''' ==
第60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6行: 第64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铁爪鹀科]]
[[分类:铁爪鹀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4:18的最新版本

编号 1453
中文名 雪鹀
英文名 Snow Bunting
拉丁名 Plectrophenax nivali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铁爪鹀科

体长

16-18cm

生境

繁殖期栖息于开阔的苔原和湿地草原;迁徙和越冬期栖息于低山平原灌丛和农田。

鸣声

鸣叫声为一串快速的颤音“diu-diu-”,音色似铁爪鹀,但韵律感更强。

识别

丰满的大型黑白色鹀。具小型黑色喙。雄鸟繁殖羽不易被误认,白色的头部、下体和翼斑与黑色的体羽余部形成对比。雌鸟繁殖羽顶冠、脸颊和枕部具偏灰色纵纹,胸部具些许橙褐色纵纹。第一冬个体黑色较少,体羽沾橙褐色,顶冠和胸部尤为明显。幼鸟头、胸部灰色。

分布

繁殖于北极苔原和海岸悬崖,冬季南迁至约北纬50°地区。在中国,vlasowae亚种的少数个体越冬于天山、阿尔泰山脉、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北部,迷鸟至河北、江苏和台湾。

习性

栖于裸露地面。冬季集群但一般不与其他鸟类混群。一般快步疾走但亦作并足跳跃。集群觅食中位于后方的个体作蛙跳式移动至鸟群前方。群鸟升空作波状起伏炫耀飞行,随后突然降至地面。不甚惧人。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