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石䳭: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meta>Unknown user 无编辑摘要 |
小 (添加到分类:物种) |
||
(未显示2个用户的7个中间版本) | |||
第5行: | 第5行: | ||
|- | |- | ||
|中文名 | |中文名 | ||
| | |黑喉石䳭 | ||
|- | |- | ||
|英文名 | |英文名 | ||
第30行: | 第30行: | ||
== '''识别''' == | == '''识别''' == | ||
中型黑、白、棕色鸭。雄鸟头部和飞羽黑色,背部深褐色,颈部和两翼具明显白斑,腰部白色,胸部棕色。雌鸟体色较暗且无黑色,下体皮黄色,仅翼上具白斑。presvalskii亚种喉部皮黄色,下体黄褐色。与白斑黑石D的区别为体色较浅且翼上具白斑。 | |||
== '''分布''' == | == '''分布''' == | ||
繁殖于古北界、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北部,越冬于非洲、中国南部、印度和东南亚。在中国,指名亚种繁殖于陕西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presvalskii亚种繁殖于新疆南部至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和西南地区,北方种群冬季南迁。 | |||
== '''习性''' == | == '''习性''' == | ||
喜农田、庭院和次生灌丛等开阔生境。停歇于突出的低矮树枝,俯冲至地面捕捉猎物。 | |||
== '''迁徙''' == | == '''迁徙''' == | ||
第44行: | 第43行: | ||
== '''相关照片''' == | == '''相关照片''' == |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黑喉石䳭-1.JPG;拍摄者:大篩子,阿池-黑喉石䳭-4.JPG;拍摄者:阿池,大篩子-黑喉石䳭-2.JPG;拍摄者:大篩子,阿池-黑喉石䳭-3.JPG;拍摄者:阿池,阿池-黑喉石䳭-2.JPG;拍摄者:阿池,阿池-黑喉石䳭-1.JPG;拍摄者:阿池}} | |||
== '''相关视频''' == | == '''相关视频''' == | ||
第51行: | 第51行: | ||
[[分类:物种]] | [[分类:物种]] | ||
[[分类:动物界]] | [[分类:动物界]] |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分类:脊索动物门]] | ||
第57行: | 第56行: | ||
[[分类:雀形目]] | [[分类:雀形目]] | ||
[[分类:鹟科]] | [[分类:鹟科]] | ||
2024年5月9日 (四) 14:51的最新版本
编号 | 1303 |
中文名 | 黑喉石䳭 |
英文名 | Siberian Stonechat |
拉丁名 | Saxicola maurus |
IUCN红色名录等级 | NR |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 |
CITES | - |
目 | 雀形目 |
科 | 鹟科 |
识别
中型黑、白、棕色鸭。雄鸟头部和飞羽黑色,背部深褐色,颈部和两翼具明显白斑,腰部白色,胸部棕色。雌鸟体色较暗且无黑色,下体皮黄色,仅翼上具白斑。presvalskii亚种喉部皮黄色,下体黄褐色。与白斑黑石D的区别为体色较浅且翼上具白斑。
分布
繁殖于古北界、喜马拉雅山脉和东南亚北部,越冬于非洲、中国南部、印度和东南亚。在中国,指名亚种繁殖于陕西北部、新疆北部和西部以及西藏南部;presvalskii亚种繁殖于新疆南部至青海、甘肃、陕西、四川和西南地区,北方种群冬季南迁。
习性
喜农田、庭院和次生灌丛等开阔生境。停歇于突出的低矮树枝,俯冲至地面捕捉猎物。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大篩子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
-
拍摄者:阿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