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椋鸟: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22cm'''
22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开阔的草地、潮湿的沼泽地,也在分散的树木间活动,通常靠近耕地和人类居住地。主要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地。'''
活动于开阔的草地、潮湿的沼泽地,也在分散的树木间活动,通常靠近耕地和人类居住地。主要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地。


== '''分布''' ==
== '''分布''' ==
'''G.c.superciliaris分布于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G.c.floweri分布于云南南部。'''
G.c.superciliaris分布于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G.c.floweri分布于云南南部。


== '''鸣声''' ==
== '''鸣声''' ==
'''较吵闹的笑声、口哨声和高音的颤音。'''
较吵闹的笑声、口哨声和高音的颤音。


== '''识别''' ==
== '''识别''' ==
'''中型黑白色椋鸟。顶冠、头侧、翼斑、腰部和腹部白色,喉部、胸部和上体余部黑色(幼鸟为褐色)。虹膜灰色,眼周裸露皮肤橙色,喙黄色而喙基红色,跗跖黄色。'''
中型黑白色椋鸟。顶冠、头侧、翼斑、腰部和腹部白色,喉部、胸部和上体余部黑色(幼鸟为褐色)。虹膜灰色,眼周裸露皮肤橙色,喙黄色而喙基红色,跗跖黄色。


== '''习性''' ==
== '''习性''' ==
'''集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多在地面觅食蚯蚓和其他小型动物。集群夜栖。
集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多在地面觅食蚯蚓和其他小型动物。集群夜栖。
'''


== '''迁徙''' ==
== '''迁徙''' ==
第60行: 第59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6行: 第64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椋鸟科]]
[[分类:椋鸟科]]

2024年5月9日 (四) 09:17的最新版本

编号 1163
中文名 斑椋鸟
英文名 Indian Pied Myna
拉丁名 Gracupica contra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椋鸟科

体长

22cm

生境

活动于开阔的草地、潮湿的沼泽地,也在分散的树木间活动,通常靠近耕地和人类居住地。主要在海拔800m以下的低地。

分布

G.c.superciliaris分布于云南西部、西藏东南部;G.c.floweri分布于云南南部。

鸣声

较吵闹的笑声、口哨声和高音的颤音。

识别

中型黑白色椋鸟。顶冠、头侧、翼斑、腰部和腹部白色,喉部、胸部和上体余部黑色(幼鸟为褐色)。虹膜灰色,眼周裸露皮肤橙色,喙黄色而喙基红色,跗跖黄色。

习性

集小群活动,栖于开阔地。多在地面觅食蚯蚓和其他小型动物。集群夜栖。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