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尾水鸲:修订间差异

来自生物多样性知识平台

(导入1个版本)
(添加到分类:物种)
 
(未显示2个用户的6个中间版本)
第30行: 第30行:


== '''体长''' ==
== '''体长''' ==
'''12~13cm'''
12~13cm


== '''生境''' ==
== '''生境''' ==
'''活动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也出现于平原河谷和溪流,偶尔也见于湖泊、水库、水塘岸边。繁殖海拔高至3600m,低至平原地带。'''
活动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也出现于平原河谷和溪流,偶尔也见于湖泊、水库、水塘岸边。繁殖海拔高至3600m,低至平原地带。


== '''识别''' ==
== '''识别''' ==
'''两性异型的小型红尾鸲。雄鸟腰部、臀部和尾部栗褐色,体羽余部深青灰蓝色。与其他大部分红尾鸲的区别为无深色中央尾羽。雌鸟上体灰色,眼圈色浅,下体白色并具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臀部、腰部和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尾羽和两翼黑色,翼覆羽和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为尾不分叉、顶冠无白色且无翼斑。雄雌鸟均具持续而明显的翘尾动作。幼鸟上体灰色并具白色点斑。affinis亚种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仅见于腹部中央。'''
两性异型的小型红尾鸲。雄鸟腰部、臀部和尾部栗褐色,体羽余部深青灰蓝色。与其他大部分红尾鸲的区别为无深色中央尾羽。雌鸟上体灰色,眼圈色浅,下体白色并具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臀部、腰部和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尾羽和两翼黑色,翼覆羽和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为尾不分叉、顶冠无白色且无翼斑。雄雌鸟均具持续而明显的翘尾动作。幼鸟上体灰色并具白色点斑。affinis亚种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仅见于腹部中央。


== '''分布''' ==
== '''分布''' ==
'''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为海拔1000~4300m间湍急溪流和清澈河流处的常见垂直迁徙鸟,fuliginosus亚种见于西藏南部、华南大部和海南并北至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affinis亚种见于台湾海拔600~2000m地区。'''
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为海拔1000~4300m间湍急溪流和清澈河流处的常见垂直迁徙鸟,fuliginosus亚种见于西藏南部、华南大部和海南并北至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affinis亚种见于台湾海拔600~2000m地区。


== '''习性''' ==
== '''习性''' ==
'''单独或成对活动。几乎总是见于多石的溪流和河流两旁及水中砾石上。尾部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求偶炫耀时停在半空中振翅,尾部展开,并作螺旋状飞行回到停歇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和燕尾等混群。'''
单独或成对活动。几乎总是见于多石的溪流和河流两旁及水中砾石上。尾部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求偶炫耀时停在半空中振翅,尾部展开,并作螺旋状飞行回到停歇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和燕尾等混群。


== '''鸣声''' ==
== '''鸣声''' ==
'''鸣唱为尖锐的金属铃音“striiiitriiii-triiii-triíííh”,通常持续2秒,音调逐渐升高,重复4~7次;示警时发出急促的“ziet,ziet”声。
鸣唱为尖锐的金属铃音“striiiitriiii-triiii-triíííh”,通常持续2秒,音调逐渐升高,重复4~7次;示警时发出急促的“ziet,ziet”声。
'''


== '''迁徙''' ==
== '''迁徙''' ==
第53行: 第52行:


== '''相关照片''' ==
== '''相关照片''' ==
{{PackedGallery|images=大篩子-红尾水鸲-22.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3.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0.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8.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30.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4.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5.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3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9.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7.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6.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8.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9.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3.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7.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6.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4.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5.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7.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6.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4.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8.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29.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5.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1.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0.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2.jpg;拍摄者:大篩子,大篩子-红尾水鸲-13.jpg;拍摄者:大篩子}}


== '''相关视频''' ==
== '''相关视频''' ==
第60行: 第60行:


[[分类:物种]]
[[分类:物种]]
[[分类:鸟类]]
[[分类:动物界]]
[[分类:动物界]]
[[分类:脊索动物门]]
[[分类:脊索动物门]]
第66行: 第65行:
[[分类:雀形目]]
[[分类:雀形目]]
[[分类:鹟科]]
[[分类:鹟科]]

2024年5月9日 (四) 11:16的最新版本

编号 1296
中文名 红尾水鸲
英文名 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拉丁名 Phoenicurus fuliginosus
IUCN红色名录等级 LC
国家保护动物等级 -
CITES -
雀形目
鹟科

体长

12~13cm

生境

活动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也出现于平原河谷和溪流,偶尔也见于湖泊、水库、水塘岸边。繁殖海拔高至3600m,低至平原地带。

识别

两性异型的小型红尾鸲。雄鸟腰部、臀部和尾部栗褐色,体羽余部深青灰蓝色。与其他大部分红尾鸲的区别为无深色中央尾羽。雌鸟上体灰色,眼圈色浅,下体白色并具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臀部、腰部和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其余尾羽和两翼黑色,翼覆羽和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为尾不分叉、顶冠无白色且无翼斑。雄雌鸟均具持续而明显的翘尾动作。幼鸟上体灰色并具白色点斑。affinis亚种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仅见于腹部中央。

分布

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和中南半岛北部。在中国为海拔1000~4300m间湍急溪流和清澈河流处的常见垂直迁徙鸟,fuliginosus亚种见于西藏南部、华南大部和海南并北至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affinis亚种见于台湾海拔600~2000m地区。

习性

单独或成对活动。几乎总是见于多石的溪流和河流两旁及水中砾石上。尾部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求偶炫耀时停在半空中振翅,尾部展开,并作螺旋状飞行回到停歇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和燕尾等混群。

鸣声

鸣唱为尖锐的金属铃音“striiiitriiii-triiii-triíííh”,通常持续2秒,音调逐渐升高,重复4~7次;示警时发出急促的“ziet,ziet”声。

迁徙

参考文献

相关照片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